继“棒棒糖”、“转基因鱼”后,今年中央美院本科专业招生考题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答案真的在“风中飘荡吗”?为此,我们走进阅卷现场,就今年考题变化比较大的部分科目,采访了有关的出题及阅卷老师,同时就招生改革采访了学校领导。一起来听听他们怎么说。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范迪安
把好“入口关”,选拔优秀人才,这是中央美院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环节,在办学规模稳定控制的前提下提高内涵发展,首先就要在人才选拔上提高标准。我院招生考试的改革,并不是为了与普遍的考前应试教学“博弈”,而是体现我院自己的学术要求,重在测试考生的综合修养、艺术感受与表达能力。拒绝平庸,追求卓越,央美的标准贯穿教学始终,而这个始,就始于招生考试。
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 苏新平
中央美术学院招生试题改革的初衷就是要通过考试把优秀人才招进来,那么优秀的标准是什么呢?不仅仅是知识具备多少、技术层面画的好,而是具有一定的思辨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责任意识。知识和技术是可以通过日后学习和训练得到提高的,但好奇心如何、是否带有问题意识、有无思辨能力和责任心是考生基本素质的体现。中央美术学院要实现真正的择优录取,就是要努力把真正具有潜质的优秀学生通过公平、公正的方式选拔上来。
中央美术学院开展的招生改革实际上是针对问题提出和开展的,可以说是一项长期工作。近几年所展开的应对“应试模式”问题的改革应该被看成是应急措施。过去我们为了应对扩大招生所采取的招生方式方法,在一个时期里确实体现了公平性和合理性,但这套招生办法沿用了十多年,基本上没有改变过,时间久了形成模式,这就为社会上的考前培训机构提供了针对性训练的可能性。于是“模仿”、“背题”、“猜题”式的考前培训越来越严重,不仅把考生带入一个歧途, 还让考生普遍产生了急功近利的心态。因此招生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破解应试培训问题,回归按艺术规律训练考生的正道上来。中央美术学院不反对考前教育培训,但一定是反对背离艺术教育规律的速成式应试培训。
应对考前班应试教学的应急改革,是从2015年本科专业招生考试命题开始的。以艺术设计专业为例,第一年“棒棒糖”打乱了考前班的整个思路和训练方法;第二年“转基因鱼”更加抽象,愈发考验学生的基本功、想象力和临场发挥能力,尤其是对社会文化发展的关注度;今年的“鲍勃·迪伦”则更加体现出了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作为成长中的年轻人是否关心社会、关心文化,是否有社会责任心,如果没有足够的敏感显然无法应对考题。就今年的试题而言,考题无疑体现了出题人的视野,体现了中央美术学院的高度。“鲍勃·迪伦”之所以能够成为试题被提出,不仅仅是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更重要的是他的歌词和诗透露出对今天社会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宇宙的关系的表达与思考。从三年的考题我们不难看出艺术设计专业考题的渐进关系,如果说2015年试题“棒棒糖”强调个人体验,那么2016年试题“转基因鱼”则强调社会责任,而2017年的试题“鲍勃·迪伦”则呈现对世界观的认识。
而造型艺术专业试题改革与设计学科有所不同,造型因其深厚的传统,无论是招生还是本科教学改革都是在谨慎地逐年摸索。2015年色彩科目改画男青年;2016年的试题又改为画女青年全身像,从而改变了以往只画到手的模式;2017年依旧是全身像,变化的是考试时间由3小时延长至6小时,重点检验考生对形体和结构深入表达的能力。造型学科三年的试题变化和难度的增加,无疑对那些为了应试而进行背题、猜题的短时间训练的考生和考前培训机构造成了巨大冲击,促使他们不得不进行改变。除此之外其他院系的试题也都有着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式的改变。
简而言之,我们希望通过一步步改革,让真正热爱艺术,遵循艺术规律训练的考生脱颖而出,并且在公平、公正的原则基础上,录取到符合中央美术学院标准的考生。当然,就招生改革规划而言,今天的改革仅仅是迈出了一小步,长远来看,中央美术学院的招生改革将会不断深入,其中必然会涉及到考试程序的安全和成本问题,比如将来也许会采取函报初选,复试集中到美院来考试的方式,当然这需要进一步讨论论证。总之,我们希望通过逐年的改革、摸索,逐渐寻找到适合选拔优秀艺术人才的新模式,逐步探索出一条真正符合中央美术学院人才选拔的招生之路。
中国画学院院长 陈平
今年中国画专业方面,考题变化主要在“素描”科目,以前都是画线性素描,就是带结构的,有明暗关系的,今年改为线描,让考生以“线”为造型手段。中国画,尤其是人物画,更多是以线造型,不是以明暗衬托结构,因为线同样能代替素描,它能把人的结构表达的很准确,包括衣纹的质感、前后关系、立体空间的关系,对线理解好这些都能达到。我们通常指白描就是线描,古人理解白描就是素描,素就是白的意思,所以我们今年的考题也是秉承着中国画学院“发展传统、传承传统”的理念,这次出题就是想改变学生以前对线描的认识,让学生对线多有体会,回归到中国画本身的语言里去。
造型学院院长、油画系主任 马路
这次“命题速写”其实是将往年的“速写”与“命题创作”结合在一起,“限定+想象”,用速写的方式画既定的模特和姿势,然后加入想象的创作空间,融入周围环境和其他的人物关系。这其实与进入美院以后,学造型基本功,搜集绘画素材,再根据素材进行创作的思路是一脉相承的。
我们在评卷时注意到两个方面,如果画的是考场环境的话,就要求学生的造型能力更强,组织关系更好,人物刻画要更加生动。如果是其他的想象环境创作,就会更加注重考生的构思。
我们考试的时间、科目都是很有限的,但是我们希望能够考上美院的学生能力是全面的,所以我们每年都会变,以后具体怎么变,学校会继续探讨。我觉得,我们的考题应该是考前班的指挥棒,有引导作用,我们怎么变,他们就得相应变化,我们变的种类更多,我们考察的方面更多,他们教给学生的就更多,学生的能力也就相应提高了,美院也就能从中找到好的学生,找到能力比较全面的学生。
造型学院基础部主任 张路江
造型专业“素描”的考试时间由以前3小时延长至6小时,这在全国美术高考真是难度最大的,考察更多的是学生的造型能力。考题的变化还包括全身像,去年我们考的也是全身像,但去年是3个小时,对于表现人物全身复杂的结构确实有些匆忙。今年把全身像时间延长,画纸的开数不变,考题相对简单了,给学生处理造型关系、细节的时间多了。人物造型历来是造型学院最传统、最在意的东西,这种长时间的素描能够让学生拥有梳理全身造型的过程,因为如果考生能够通过6个小时把全身除了细节外,将整体的把握能力、空间关系等处理好,这就具备了真正的造型基础能力。换言之,如果在考试前的训练过程中,学生没有那么长时间投入的经验,或者是入学之前准备不充分,那么这些问题在长时间的、复杂的解决造型过程中便会暴露出来。从选择人才的角度来说是一目了然的,好的非常突出,坏的也会更加的不好。
2017年中央美院本科专业招生阅卷现场
宣传部 吴琼/采访整理 徐新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