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央美术学院 - 《中央美术学院校报》

特别的日子里 特别的思政课

孙景波先生主讲“中央美院与百年中国”

2017-05-05     浏览(64)     (0)

中央美术学院99周年校庆日,由孙景波先生主讲的思政课讲述了美院发展与百年中国历史变革的关系,以及中央美院人的艺术接力与文化传承。课程让同学们走进央美百年历史,感受中国百年巨变。

2017年4月1日,是中央美术学院建校99周年校庆日。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5个班级的200多名同学在校史馆上了一堂特别的思政课——由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老教授、原壁画系主任孙景波先生主讲“中央美院与百年中国”。这是中央美院全面实行“五位一体”的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后,由一线专职辅导员担任课程助教,老师们群策群力、自主设计的第二堂讨论课。

中央美院“五位一体”教学模式的提出者、“概论”课程的总设计党委书记高洪特别赶到课堂,向孙景波先生表示感谢,对同学们提出殷切期望。他讲到,在99周年校庆的日子里,请美院老先生给同学们讲述一代代大师们的成长故事、讲述美院发展与百年中国历史变革的深刻关系,意义深远。“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就是要把同学们带入到那些特定年代的特定情境中,让每个人都回到过去,体会当时美院大师和艺术学子们在那个时代为肩负起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所而做出的历史选择。

孙景波先生在课程中,首先结合历史对4月1日的校庆日作了深刻解读。1950年的4月1日,在北京王府井校尉胡同5号五十亩地的小院子里,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所由“中央”命名的美术学府——中央美术学院正式成立。从此,4月1日成为美院的校庆日。而在西方,4月1日是愚人节。孙先生说美院人就是要有一点“愚”,有一股锲而不舍的“傻劲儿”,有对美术始终如一的挚爱,这是一种大智若愚的“愚”。然后,孙先生讲到美院前身国立北京美术学校的诞生。蔡元培先生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一批仁人志士在救亡图存的时代洪流中于1918年开启了中国美术教育的新纪元。从那时起,置身于此的艺术家们就自觉肩负起以美术推动民族解放和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使命。

已值古稀之年的孙先生,讲到他生命历程中从“小孙”到“孙老师”,再到“孙先生”、“孙爷”,真实感受到中国几十年的发展变化。先生的童年时代过得十分艰苦,四岁就跟着奶奶学会了播种,这是他眼里中国刚刚发展的面貌。1958年,年仅15岁的孙景波怀着必上中央美院的信心几经波折最终考取美院附中!这段往事让孙先生感慨在如今知识爆炸、信息发达的时代,同学们衣食无忧,面临更多的选择。但他以“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段话,来勉励同学们不要深陷满足感与优越感之中,在艺术创作之路上,只有别人不堪其苦而自己却乐在其中,才是央美学子之作风。

孙先生讲到在他读书的年代里,中央美院广揽全国最优秀的美术家与美术教育家,可谓群贤毕至,群英荟萃。吴作人先生、董希文先生、王式廓先生、侯一民先生、罗工柳先生等老一辈央美大家向一群热爱艺术的年轻人敞开心扉,言传身教。90年代后,在知识不断产出与膨胀的时代,央美人又在为新时代制定新标准而努力求索。面对不断更新的艺术思潮,孙先生表示那些大众屡见不鲜而引人深思的作品才是美的存在,是具有普遍性的智慧的美,是当代美院人需要的“独具慧眼”。课程最后,孙景波先生用毛泽东主席1958年在莫斯科会见留学生时的话鼓励同学们:“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在中央美术学院99周年华诞之际,孙景波先生用自己的故事与感情,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堂别具特色而又令人难忘的思政课,让同学们走进央美百年历史, 感受中国百年巨变,以及一代代美院人的艺术接力与文化传承。

“概论”课程的主持人宋修见和孙景波先生的弟子白晓刚、吴啸海、董卓以及5个小班的助教石佳、尚丽娟、王芳、刘晓磊、董焕琴等教师和同学一起聆听了这堂别开生面的思政课。


“概论”课程的总设计党委书记高洪特别赶到课堂,向孙景波先生表示感谢,对同学们提出殷切期望

思政部/文  宣传部 宋曼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