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学院学生在斯伦贝谢实习
北大工学院重建于2005年6月,自2006年开始招收工学类本科生。“尽管工学院具有原力学系雄厚的本科教学基础,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工学院是从2006年才正式有了以‘工学’为特征的本科教学。”工学院主管本科教学工作的黄克服副院长说:“鉴于工学院刚组建的客观情况,因此我们在2006年本科教改大讨论中,将讨论的重点更多地放在如何搭建工学院本科教学框架这一问题上。”最终的讨论结果是:北大的工学院应当具备有别于其他工科院校的自身特色,要充分依托和利用北大深厚的文科、理科、医科基础,从高起点出发,立足于尖端科技、交叉学科,如能源与资源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先进材料与纳米技术等,以突出自身优势。
“把新科研与本科专业设置相对应是我们的自身特色之所在。新的切入点利于我们在专业建设时更加具有竞争优势。目前我们本科有三个专业:理论与应用力学专业、工程结构分析专业、能源与资源工程专业,尽管专业名称并未显示出过多推陈出新之处,但专业内容已涵盖了很多前沿热点研究课题。比如能源与资源工程专业中的水资源问题。”黄克服如是说。
前沿科研与专业设置相对应,是为了实现“培养工科研究领域的一流人才”的教学目标。为此,工学院在设置本科教学方案时提出“理科的基础+工科的取向”。“所谓理科的基础,即指为工学院的本科学生提供最好的数、理、化、力学基础课,不仅反映在教学内容上,更反映在师资配备上。我们安排了全院最富教学经验、最受学生好评的教师去教授基础课,比如教授基础课《微积分》的唐少强老师以及教授《理论力学》的王勇老师,他们都曾被评为北京大学‘最受学生爱戴的十佳教师’。因为扎实的理科基础是从事交叉学科研究的必要条件。”黄克服进一步解释道:“所谓工科的取向则是指学生在完成一二年级的专业课后,教师有意识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工科兴趣。其中包括鼓励中高年级学生进入实验室参与科研活动,以及二年级暑期走进企业进行考察实践的工业实习等。”
工学院成立后,延续了原力学系自2004年起开始全面实行的导师制。这种导师制以指导学生选课、介绍学术动态、帮助学生寻找个人学术兴奋点为主,对一二年级的本科生尤为有益。目前采取一个导师带10个左右学生,两周开一次见面会的方式实行。
对于工学院目前本科教学中的不足,黄克服也并不讳言:“大的方面来说,由于工学院刚组建不久,本科教学尚处于摸索阶段,因此本科教学方案还有必要继续作进一步的调整;具体地来说,目前有些高年级专业基础课还存在师资不足的问题。”
最后,黄克服表示,教学评估工作对工学院本科教学管理必将起到促进作用。(董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