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吉林农业大学 - 《吉林农大报》

编者按:为进一步解读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宣传高校上下学习贯彻党代会精神情况,本报特增设“党代会聚焦”栏目,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形成舆论强势,营造良好氛围,使广大师生员工进一步统一思想、凝心聚力,为把我校建成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农业大学而努力奋斗。

坚持科技创新支撑地位和社会服务优势地位不断提升学校社会服务贡献率

作者:本报记者:陆雯雯 通讯员:王清博    
2017-04-15     浏览(78)     (0)

  今年年初,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王大为教授团队和李大军教授团队先后进行了8项专利成果转让,实现了科技成果成功转化,这是学校长期坚持科技创新支撑地位和社会服务优势地位的具体体现。
  多年来,学校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紧紧围绕科学前沿、国家战略目标和区域重大需求,秉持“构筑大平台、凝聚大团队、承担大项目、取得大成果、实现大转化、做出大贡献”的发展思路,坚持内涵式发展,立足吉林,放眼全国,构建了以应用研究为主体,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共同推进、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协调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搭建了以公益性服务为主体、合作化和市场化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式的社会服务体系。
  科技创新结硕果十二五以来,学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94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项目、农业部“948”项目、农业部公益性行业专项、农业部转基因重大专项等项目239项。
  科研经费达到8.26亿元,年到位科研经费,最高达到1.68亿元,单个项目经费最高达到2652万元,国家级项目经费占到位总经费的44%。
  学校现有科技创新型、产学研结合型、社会服务型等各级各类科研平台65个,其中,国家级科研平台1个,国家部委级科研平台10个,省市级科研平台50个,国际合作平台1个,校企共建平台3个。
  学校在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长白山资源保护与利用、中药现代化、产品安全检测、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化、农业经济管理与政策咨询等领域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标志性成果。科研成果获奖373项,省部级以上147项,国家科学技术奖、省部级科学技术奖、省社科优秀成果奖获奖数量再创新高,省科学技术奖获奖数量和质量连续多年位居省属高校首位。科技服务见成效学校社会服务触角遍布全省,部分领域辐射全国,逐步向国际延展,形成了校地合作的“安图模式”、校村合作的“民乐模式”、校企合作的“博瑞模式”和国际合作的“赞比亚模式”。探索了“专家团队+示范基地+农技推广员+企业+农户”等科技服务模式,形成了中部松辽平原粮畜加工型、西部松嫩平原粮经牧型、东部山区半山区林特药型的全方位、立体化的示范推广服务网络。
  十二五以来,学校依托不同生态区域先后在全省东中西部建立了科技示范区、新农村建设帮扶点、扶贫点74个,高位推进了精准扶贫工作,开创了“支部+专家+项目+示范+农户”的多方联动、可持续、有特色的农业高校精准扶贫发展之路。选派科技专家特派员、新农村热线专家等199人。
  科技培训和继续教育的品牌优势凸显,培训各类人员400余万人次。菌菜基地被命名为国家、省、市科普教育基地。获立科技部首批“星创天地”建设单位、吉林省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推广实用技术1000余项,成功转让科技成果70余项,转让经费2000余万元。
  人文社会科学的智库作用和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一批高质量的咨政研究报告得到政府的肯定和采纳。累计为企业、农民实现技术增收近300亿元,“把论文写在吉林大地上”的办学特色得到进一步彰显。科技发展新思路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党委报告提出,要提升具有地方特色领域的研发水平,取得一批具有重大经济社会效益的技术创新成果,提供一批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咨询报告;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研与产业紧密结合,并完善立足吉林、覆盖东北、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这是学校党委对学校下一步科研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这也为学校广大科教人员、科研管理人员指明了新的奋斗方向。
  今后五年,学校将加大对高水平项目和标志性成果的培育力度。加大对高层次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的支持力度。加大对各学科、专业协同创新的整合力度。加大对科研平台、科研结构的优化力度。加大对科研评价考核体系的建设力度。
  通过对科研项目、人才团队、协同创新、科研评价等方面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实现学校科研工作又好又快发展。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为学校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事业发展明确了方向和目标任务、绘就了美好蓝图,相信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广大科教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事业一定会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为全面建成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农业大学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