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梁英杰教授的情逾越了香港“东方之珠”的口岸,远行到加拿大蜜月湖东畔的格莱文赫斯特小镇的白求恩故居中,迷醉在层林尽染的秋色里。
对于来自香港的梁英杰教授而言,白求恩的故事原本是陌生的。可在白求恩第一医院小儿消化科的医护人员看来,他们本就似曾相识。
淡泊·名以不彰为誉梁英杰教授曾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消化病学教授,香港胃肠、肝病与营养学主席,是香港儿童消化病学的领军人物。在儿童双气囊小肠镜、结肠镜的应用方面及儿童胃肠病、肝病诊治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诣,是上海复旦大学等内地许多地区小儿消化学科的先导。
2014年8月16日,在白求恩第一医院举办的吉林省小儿消化系统疾病诊疗论坛上,梁英杰教授作了精彩的专题讲座之后被聘任为客座教授,成为了与该院建立深厚情谊之始。自彼时起,他以完全公益的性质,每个月抽出10多天的时间在白求恩第一医院小儿消化科作技术指导,无偿地将自己多年的从医经验和精湛的医疗技术奉献出来。2015年2月,他还个人出资10万元发起了白求恩小儿消化发展基金项目,用于促进白求恩第一医院小儿消化科的发展。
至此,香港与内地每次往返,梁英杰教授总会给科室带回来这样或那样的东西,大到科室做镜子需要的辅助器材,小到iPad以及各类医学书籍,为了科室青年医师的成长不遗余力。从温暖的香港骤然切换至寒冷的长春,他都不曾给自己和太太买一双质量好的棉鞋,平日里的衣食住行也极为朴素。对夏季食堂有时不太新鲜的水果,他不曾挑剔;对与患者混住的专家公寓,也不曾计较;即便只是外出两天,也要拖着繁重的行李,退掉房间,不肯多花医院的一分钱。梁英杰教授总是说:“钱要用在需要的地方”。
国内多少家医院翘首以盼,希望梁英杰教授能够前来指导工作,本可以选择更优越地区生活的他,却来到东北长春。一方面由于白求恩第一医院小儿消化科已经具备了相对完善的硬件设施及人员梯队,能够较好地承担起相关诊治工作;另一方面,东北地区的小儿消化领域尚且薄弱,梁英杰教授认为有必要将这里的小儿消化领域带动起来,为这一方黑土地上的儿童消化病患者带来更好的医疗服务。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很质朴的原因:医院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白求恩同志曾经参与了学校的创建并直接参加了学校的教学和医疗工作,这里有一批白求恩精神的继承者,是白求恩曾经工作过的地方。
适意·心静则事简浪迹浮踪,水远山重。从香港到美国,从多伦多到白求恩第一医院,梁英杰教授享受着骨子里的任情适意,体味着生活中的医学苦旅。
梁英杰教授上学的时候,他的数学成绩本是极为优异的,可学着学着觉得没什么太大发展,就转去学医。1971年正式成为了一名医生后,似乎留在香港也没什么前途,听说同学的哥哥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当实验室主任,想要建立一个全世界最好的儿童消化学科,他又跃跃欲试前往了美国。在异国他乡工作了5年,归心似箭的他不顾主任的挽留回到了香港,不多时又来到了内地。从那时起,梁英杰教授便像是星星之火,亲手开辟了荒芜的土地,为一个又一个城市点亮了小儿消化学科的光明前景。
“人生总是会面临很多交叉点,如果当初有不同的选择,可能从此就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若是我当初坚持学习数学,说不定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很有名的数学家。”这位“准数学家”看上去很可心自己后来的选择,虽然这些选择或许并没有占用他多少时间去思考,一切都像是水到渠成的。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一个在香港小儿消化学科领域广受尊重的教授,却不追名、不逐利,反倒是将自己在内地的往返奔波看作是一场随遇而安的长途旅行,还拿出了自己辛苦积攒下的钱支持白求恩第一医院的学科建设。“钱用在哪里都一样,留着也没什么用。我现在既不需要攒钱养家,又没什么过多的物质需求。”梁英杰教授简单地囊括了自己的行为,仿佛只是一件平淡无奇的小事。
上善·爱以身为天下梁英杰教授看似随心而动、随意而行,其实是茶壶煮饺子———心中有数。
不时的舟车劳顿和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并没有为梁英杰教授的工作带来困扰,他可以用最短的时间调整好自己的生物钟,迅速与医院协调一致。每天早上8点,他会准时在小儿消化科的小会议室里授课,如果晚上需要加班做镜子,第二天早上仍然会出现在课堂上。已是68岁老人的梁英杰教授,只要病人有需求,哪怕是刚下飞机,也会神采奕奕地直接赶到病房里。倒机、待机的疲惫,在他见到病人的一瞬间,倏然消散。
梁英杰教授虽然举止儒雅、脾气温和,眼睛里却揉不得沙子。他不允许医护人员给小朋友造成一点不舒服,也不允许科室为患者带来额外的负担。因为他的到来,小儿消化科的整体风貌焕然一新,无论是护士采血亦或是医生查体,大家在和患者交流时都不自觉地放缓了语速、柔和了态度,平日里也常常思考怎么对患者更好、怎么为患者省钱、怎么使他们尽快恢复,医生原本繁重的工作像是听到了生命的感召,一下子变成了使命,让每个人干劲十足。
在医院期间,梁英杰教授对疑难病例的诊治及科研方面给予了白求恩第一医院小儿消化科许多宝贵意见,使科室在专业发展及专业建设上取得了突出的进步,不仅完成科室梯队建设,同时顺利开展了小儿胃镜、结肠镜、胃镜下止血、结肠息肉切除等技术,实现多人可以独立完成儿童消化内窥镜检查,并且完成了吉林省首例儿童双气囊小肠镜检测技术,添补了吉林省乃至东北地区低龄儿童小肠镜检查的空白。
逾界·他山之石可攻玉“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是毛泽东主席对白求恩同志的赞誉,也是梁英杰教授在身边人眼中的写照。
来到内地后,梁英杰教授发现诺尔曼·白求恩的雕像在医疗机构所在皆是,于是对白求恩的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15年9月,为了帮助白求恩第一医院小儿消化科的发展,也为了感悟白求恩精神,梁英杰教授心怀崇敬来到了白求恩故居———加拿大多伦多格莱文赫斯特镇。
探寻着历史的踪迹,梁英杰教授恍然发现,白求恩并不是一个被拔高的“神”,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出生在普通的家庭里,也曾放浪形骸,有过挣扎和取舍。可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人,成为了10多亿中国人学习的榜样,为200多万执业医师树立了标杆。梁英杰教授很希望年轻的一代也能够来到这里,感受一下百年前的人是怎么生活的,了解一下白求恩为什么会来到中国,近距离观察一下他小时候睡过的婴儿床、穿过的白大衣和用过的仪器,也顺便看看加拿大火红的枫树林。
谈起自己的医者之道,梁英杰教授没有过多华丽的描述。有时候聊到对医院的看法,他会表现出十分的耐心,对医院、对科室予以坚定的鼓励,“发展需要一个过程,慢慢都会好起来的。”
白求恩第一医院院长华树成将梁英杰教授赞誉为“我们身边的白求恩”,白求恩拥有的诸多特质在梁英杰教授的身上也有着精准的呈现。很多值得人学习的美好品质,本就是不分年代、不分地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