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农业大学 - 《中国农大校报》

老师这样教 学生如是学

——信电学院吕春利老师教学侧记

2016-09-25     浏览(63)     (0)

我校老师吕春利在网络教学平台学吧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吧还减轻了老师批作业的负担,为老师提供了新的教学模式。吕春利也乐于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探索能够让学生快乐学习的教学方法与模式。


》》本报记者 刘铮
近10年来,我校建成了以服务师生为中心的教学管理服务平台,吕春利老师参与的信电学院“雨虹学网-学吧”是我校正在实行的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的一部分。学吧是以WEB2.0理念设计的网络教育平台,吕春利在这一平台上由一个教学内容的维护者转身为学习社区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学模式
1946年,美国著名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提出了学习金字塔模型,用数字形式形象显示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的多少。“听讲”,也就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这种课堂教学最常用的方式,学习效果却是最低的,两周以后学习者对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 5%;而“做中学”和“教授他人”的学习模式,却可以让学习者记住75%、90%的学习内容。
  吕春利是一个“学习金字塔”的践行者,他认为学生学习程序设计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实际演练,也就是多写程序。因此,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上,吕春利做足了准备:首先在备课中就准备了 100多个编程任务,还采取直接在机房上课的方式,每节课学生都有3个到6个的课堂编程任务。而上课中他的“讲”,也都是围绕着学生“做”,譬如,他讲10分钟,紧接着,学生就要做10多分钟。
  吕春利说,这种教学方式就是要把课堂变成训练场,要把学生变成善于思考和动手的“运动员”,而老师则要充当“教练”的角色:除了布置任务之外,还要指导学生拥有完成任务的思路和方法。其效果如何呢?老师不再是满堂灌,因为要带领学生去做;学生也不再被动地听,因为听完马上要动手实践。吕春利认为,这种教学模式最核心的意义在于确立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即老师讲完并不是教学目标,学生会做才是教学目标。
  
》》网络教学平台为教师减负
作为老师,批作业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很多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比较费时费力的环节。2012年,吕春利全校公选课教了112名学生,一学期下来留了近70个编程任务。假设每份作业从评阅到登录分数需要1.5分钟,那么处理7840份程序所花费的时间也不少。面对这种情况,吕春利想到了利用学吧的优势。
  使用学吧的同学都发现,在他上传一个作业后,系统就会自动给出一个分数。这就是吕春利精心开发的程序作业在线评测和反馈系统:学生提交完作业(程序代码),10秒钟内系统就能给出作业是否正确的反馈,甚至还能给出一些修改意见。这不但改变了课程的以往教学模式,让学生感受到“一对一”的指导,而且减轻了老师评阅作业的负担,把节约出来的时间和精力可以放在问题分析和个性辅导上。吕春利欣慰地说:“这就是技术进步带来的好处,只有软件才能一天24小时不间断地工作。”
  学吧还具有分析作业相似性的功能,为老师提了供判断抄袭的依据,但打分系统对于网页设计得是否美观、大方等问题就显得无能为力了。针对这一实际问题,吕春利又为软件设计了一个功能,问题便迎刃而解,即同学之间进行作业互评。打个比方,这个功能很像“学术会议投稿的机制”,不同的是每个同学同时担当“投稿人”和“审稿人”的角色。也就是说,同学们在收到自己作业分数的同时,也会收到反应评价质量的评价分数,只有为其他同学作业打的分数与作业实际分数越接近,反应评价质量的评价得分才会越高。吕春利说,这在客观上也督促同学们在评价的过程中要做到认真和客观。
  “学生在评阅其他人作业的过程中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即看到其他同学出色的作业,可以‘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据吕春利介绍,学吧平台允许同学之间互评时相互写评语(即审稿意见),“这些评语对改进作业、提高能力、增强友谊都有积极作用。”曾经有同学找到吕老师,希望能够认识给他写评语的人(当时是匿名评审),相互交流学习。
  
》》网络教学平台让学有其乐
访问学吧的同学在每门课中都会看到相应老师的讲课视频,这不但促成了课堂讲课时间的延伸,也给学生在实际演练中完成任务提供了引导。在学生进入实际演练前,吕春利要给同学扫清一些知识上的障碍,并给出基本的思路,为此他录制了50多个教学视频,同学可以反复看,便于预习和复习。而提到如何激励学生演练中完成任务,吕春利也独具匠心,“在学吧平台引入了游戏模式,让学生在打怪、升级中学到知识”。
  吕春利认为,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最重要的是老师要激发他们去尝试和完成的欲望。因此,他把游戏中的“打怪”“升级”等套路巧妙运用到了学吧的设计里。在程序设计课上,吕春利在每一讲课后都会给学生留作业,而学生每完成一个作业,平时成绩就会有所上升,“这就像你打怪一样,每打一个怪,你的能力就会上升,当你的进度条满了时,你就通关了。”当然,在给予学生通关模式的同时,吕春利也没有忘记要兼顾到学生的差异,因此在每一讲课后的作业中,他常常会设置两套作业:三个简单的作业和一个难度大的作业,一般的同学可以选择前者,而学得好的同学可以直接做难度大的作业,“就像你打一个大怪,等于打了三个小怪一样”。
  这样的教学方法也很对学生的胃口,受到了他们的欢迎。2012级的贾卓奇2013年在学吧上了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他认为“C语言最大的乐趣就在于不断向问题挑战,还有不断修改、调试直到正确运行而获得的成就感”。2012级的毕瑞芳戏称自己“在编写的程序合格时,感动的泪水是哗哗的”。2012级的刘语凡说“每星期一次都像打了鸡血一般地写程序,但很有成就感。”烟台研究院2012级的韩明慧更是对吕春利的互联网教学赞赏有加,她说:“不同寻常的授课与考核方式让我理解了老师的含义:传授有用的知识、赋予真正的实践。通过学习,我们不再只是考试的机器,而是实实在在地学到了C语言编程。”
  吕春利还在中国大学mooc上主讲C语言程序设计和信息安全概论,听他课的人既有我校学生,也有其他学校的大学生,而自从C语言程序设计列入北京市的大学先修课后,吕春利的课堂上还出现了高中生的身影。
  吕春利说他喜欢当老师,喜欢不断探索能够让学生快乐学习的教学方法与模式。谈到未来,他信心满满地说,想为在mooc上听课的非农大学生建立一个QQ群,或者组建一个兴趣社团,宣传农大,同时也可以让一些孩子提前进入大学生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