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 - 《中国农大校报》
《自然》发表张福锁团队研究成果引发社会媒体广泛关注
论文主要作者讲述科技小院背后的故事
我校召开发布会,介绍张福锁团队《科技小院》科研成果,讲述了基层“创业”的故事,介绍了小院所取得的主要成绩和学生们在科技小院中的成长故事。
本报讯 自从《自然》发表张福锁团队历时8年的科研成果 《科技小院让中国农民实现增产增收》之后,引发社会媒体的广泛关注。9月12日,我校召开了一场特别的发布会:研究论文的主要作者讲述科技小院背后的故事。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14家社会媒体的20余位记者应邀参加。
副校长李召虎推介科技小院说,2009年5月,植物营养学科的老师和同学们来到前辈们奋斗过的曲周,围绕绿色增产和农民增收开始在基层“创业”。他们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探索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在实践中如何紧密结合。后来他们陆续在全国20多个省市区、围绕17个作物生产体系,独立或合作建立了81个小院。
“小院故事多”,论文的通讯作者张福锁教授说在全国各地的小院里有200多位学生和数十位老师,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些生动鲜活的故事,并从科研创新的内容、人才培养的实践和社会服务的工作等方面介绍了小院所取得的主要成绩。他说:“农业转型的时代需要赋予了我们机会,并得到了多方面的支持,使师生们在农业生产实际中有所作为,是我们感到最幸运的事情。”
论文的第一作者张卫峰副教授介绍了科技小院8年来摸索中集成与综合的案例与思考,即如何在基层助推小农户实现增产增效,专业学术而又生动。
并列第一作者、第一批入驻小院的研究生曹国鑫,在读研二学生李建丽、新入学研究生臧佳丽,分别讲述了他们在科技小院中成长的故事。曹国鑫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期间在科技小院生活、工作了1500多天,毕业后就职于一家企业。他说,即将要筹建企业的科技小院,聚拢“有情怀的农业人才”。李建丽讲的是正在成长的故事,她说“科技小院就像一个熔炉一样让我的潜能迸发出来。”臧佳丽6月中旬收到录取通知,7月初从城市来到乡村,在不适应的同时感知了“被需要”,她相信自己在科技小院中也会书写一段难忘的青春故事。
农业部科教司副司长刘艳、曲周县原副县长胡耀东、学校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于嘉林,是科技小院创立、壮大中不同方面支持者的代表。他们分别讲述了产业需求、基层期待、人才培养中的科技小院。
校长柯炳生说,能够发表高水平、有影响力的文章,是小院师生8年多思考和实践的自然结果。这次发布会展现了小院背后的故事,反映的是农大师生的情怀和农大人精神。(陈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