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 - 《北京大学校报》
校友寻踪·郭建荣
下辈子还选体操
北京大学的几位女子体操队队员和他们的老师喜勋教授相聚,回忆当年在喜勋教授指导下练习体操的经历,感激喜教授的严格训练和培养,认为体操训练使他们受益终身。她们异口同声地说出一个心愿:下辈子还选体操。
2006年12月30日,一场瑞雪把京城变成一片银白,盼望已久的冰雪美景让人们陶醉。马路上有打雪仗的,有照相的,有扫雪铲冰的,有匆匆赶路的……在这人流中,有几位古稀老人兴冲冲地赶往她们的母校———北京大学,与自己的望九老师喜勋教授相聚。她们都是上个世纪50年代北京大学女子体操队队员:屈翠辉(地质地理系1953级,队长)、沈玲(化学系1953级)、戴灼华(生物系1955级,队长)、王绍新(中文系1956级,队长)、张立英(数学系1956级)、阎月华(地质地理系1957级,队长)。
早上8点20分,已是85岁高龄的喜勋教授在儿子的陪同下,踏雪第一个来到了校史馆。她仍保持着几十年来上课、开会提前赶到的习惯。喜勋教授1921年出生在江苏南通,从事体育教育60多年,1958年成为国家级体操裁判,1964年成为第一位中国女性国际裁判。她训练的北大女子体操队在历届高校体操比赛中多次获奖,为校争光。她培养了不计其数的运动健将、国家级裁判和国际裁判,桃李遍天下。
谈起当年在喜先生指导下练习竞技体操(吊环、跳马、平衡木、高低杠和自由体操五项),她们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谈起成就的取得,她们共同的感受是喜先生教学有方,总在关键的时候用简单的话给予准确地指导,如在做高低杠下杠结束动作时,喜先生一句“抬头!收腹!推杠!”队员就能轻松跃下。戴灼华边说边做着示范。她们忘不了跳马前、吊环下、高低杠和平衡木边、空翻时,总有喜先生那充满爱心的手在保护着她们免受伤害。
大家还得意地讲述了许多体操使自己终身受益的故事。张立英家住11层,邻居把钥匙忘在了家里求她帮忙,她毫不犹豫地从自己家的阳台跃到了邻居的阳台进入室内,要知道当时她已是知天命之年,别人捏着一把汗,她却像当年在吊环上翻飞一样轻松地介绍自己的“飞檐走壁”。阎月华是其中的小妹,她的死里逃生更见体操训练的功底:1983年的一次车祸中,她被大卡车撞出去16米,当场昏了过去,目击者包括警察都认为这人完了,然而她只是受伤而已。她回忆说,是平时练就的自我保护动作,抱头、团身、前滚翻、后滚翻等在那一刹那起了作用,那是来不及考虑的本能的条件反射。
她们感激喜先生的严格训练,尤其是使她们养成公正无私、实事求是的作风,让她们生活得踏实而无遗憾。王绍新说,记得有一年,北京高校女子体操比赛中场地四角的四个裁判一次打出了完全相同的分数,全场观众对裁判员报以热烈的掌声,评委如此的一致,实为少见。原来这四位裁判员都是喜先生的学生,她们从喜先生那里学到了同样的技术要领、统一的标准,更重要的是公平公正,对每个运动员一视同仁。
看着这些身姿挺拔、步伐轻盈、思维敏捷、谈吐爽朗的学姐们,和步履稳健、精神焕发的喜先生,哪能想到她们已是古稀甚至耄耋之年。她们说这都得益于体操训练,难怪她们异口同声地说出一个心愿:下辈子还选体操。
(作者为北大党史校史研究室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