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湖北大学 - 《湖北大学报》

埋首故纸堆追逐学术梦

——————记石锓教授和他的汉语语法史研究

作者:□文/通讯员 闫长伟    
2017-04-10     浏览(92)     (0)

这篇文章介绍了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石锓在历史语言学研究方面的成就和贡献。他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出版了多部学术著作,获得了多项学术奖项。他严谨治学,不断拓宽学术视野,夯实专业基础,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生。他的研究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认可和赞誉。



  《汉语形容词重叠形式的历史发展》获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二等奖和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



  石锓,湖北大学文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项。曾获教育部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北京大学第十四届王力语言学二等奖、湖北省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湖北省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在商务印书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出版《汉语形容词重叠形式的历史发展》《<元曲选>状态词法词典》《汉语史研究琐论》等多部学术著作。在《中国语文》《汉语学报》《语言研究》《历史语言学研究》《古汉语研究》《语言文字应用》等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多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
      历史语言学研究需要和大量的古籍文献打交道,从中抽丝剥茧、推阐演绎、汲取营养、推陈出新,非要常年累月敬勉为之不可,若要见功,绝非易事。若一日不为,确是一日的荒疏芜杂,因此“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是历史语言学研究者的名言警句。
  湖大石锓教授就以此身体力行。他坚持认为自己“性痴”,必须夜以继日,皓首穷年方能悟得汉语语法魅力之一二。但“性痴则其志凝,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石锓教授所取得的成果及在学界的广泛影响也恰恰说明了他在历史语言学研究领域是一个 “文工技良”的“书痴”和“艺痴”。
不忘初心 进取求学

      1980年,石锓考入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大三时由邓福南、吴启主等先生开设的《汉语语法研究论文导读》这门课,让石锓第一次真正对语言学研究产生了兴趣,并认清方向投身于此。“语言研究竟有如此吸引人的逻辑、哲学及思辨之美,令我深深地着迷。”1984年,石锓毕业进入湖南常德教育局工作,但他深感整理材料、撰写报告、从事繁琐的文字工作并不能完全实现自己的抱负,于是决定放弃当时让人羡慕的工作,继续深造,向专业的研究领域进发。
  1988年,石锓考取了四川大学汉语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师从著名语言学家向熹先生。向先生熟谙古籍,精通文字、声韵、训诂、语法之学,学术造诣甚高,在这宝贵的三年里,石锓勤奋而刻苦地汲取知识。在向先生的耐心教导下,石锓完成扎实系统的训练,真正走上了汉语史研究的道路,并且先后得到了赵振铎、张永言、项楚等诸位先生的指导,在学问上日益精进,更明确了自己的治学态度和研究方向。
  1991年,石锓从四川大学中文系硕士毕业,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支边到新疆石河子大学中文系工作。1998年,他调任湖北师范学院从事研究生处管理工作。虽然从事繁忙复杂的行政工作,但石锓对汉语语法史研究的热情和痴迷却未减丝毫。工作之余,他依然潜心学术,陆续发表了十多篇论文,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晋升为副教授之后,渴望不断攀登学术顶峰的愿望一直激励着他,于是石锓教授做了一件他“半生中最有胆量的一件事”———在即将四十岁的时候,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语言所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著名语言学家江蓝生先生。
  年过中年的石锓时常将自己新的学术笔记拿给江先生指导,像小孩子一般“黏糊”老师,而先生即使工作再繁忙也会抽空和石锓交流,指出可取之处,再从宏观视角开阔石锓的思路和见解,从而进一步形成其完整的思想体系。在自己的努力和江先生的悉心指导下,石锓的学术观点日趋成熟、思想体系也逐渐完善,也完成了对语言材料的搜集和整理。
  博士阶段,石锓花了两年多时间完成了《汉语形容词重叠形式的历史发展》这篇近30万字的博士论文。后来,该论文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
  “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
  2004年,石锓进入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做博士后,联系导师为著名语言学家邢福义,从事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2007年,石锓辞去了湖北师范学院研究生处处长的职务,入湖北大学文学院任教。随着海外汉语教育事业迅猛发展,“汉语热”日益流行,石锓逐渐认识到自身对汉语国际化的应对能力仍显不足。2010年,他再次选择“回炉”当学生,时年48岁的他,专程赴北京师范大学,拜在了我国语言学界的泰斗———许嘉璐先生的门下,开始了汉语国际教育和国学方面的研究。
  而那时,身为教授、博士生导师的石锓,已是业内知名学者,他与其它青年博士生同课堂听课,成为当时北师大人文学院交口称赞的一大话题。
严谨治学 硕果累累

      石锓昂扬的学术热情与澎湃的激情显示出一个学者对于学术研究的超乎寻常的热爱。他时刻保持自己的学习态度,焚膏继晷,皓首穷经,沉迷于自己的专业研究。
  “为学之道,必本于思。”石锓做学问非常善于思考,他认为“只有在凝神静气的状态下,自己才能专注于学术思维,不放过一闪而过的那点灵感。”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他也不喜欢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被打扰。“有什么事情随时可以联系我,但最好先发个短信,电话有时候会打断我的思维。”
  “读书不寻思,如迅风飞鸟之过前,响绝影灭,亦不知圣贤所言为何事,要作何用。”为了更好地向前贤学习,他将 《中国语文》《古汉语研究》等著名期刊上复印下来的论文资料,按照语言种类、历史时期等细心分类,铺满了宿舍的一整张床铺,以供自己有时间来专注思考。即使在食堂吃饭时,想到独特新颖的观点,他也会立马捧着饭赶回寝室,在笔记本上记下自己的看法。石锓的一些文章篇目,就是用那两年积累的“素材”写出来的,“论文写作特别要注重研究的过程。一篇论文的完成主要归功于前期的凝神思索,动笔写就是一个行云流水、水到渠成的过程。我很享受那种思维清晰、下笔流畅的感觉。”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其专精”。石锓提倡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夯实自己的专业基础,但是一旦发现自己的研究兴趣,就要有一种咬定青山不放松,把牛角尖钻透的精神。2010年《汉语形容词重叠形式的历史发展》,研究了AA、AABB、ABB、AAB和ABAB五种形容词重叠格式的产生和演变,考察了它们的结构、句法功能和语法意义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总结了形容词重叠形式演变的动因、机制和发展趋势;2013年 《<元曲选>状态词用法词典》,对《元曲选》中的1300多条状态词,从结构、意义、用法、语音变化等方面进行了穷尽式的分析和描写,其资料爬梳所需的内耗与精力不是一般人能够经受得住的。也正因为石锓对学术的“专精”的精神,他的学术成果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众多著名学者如蒋绍愚、江蓝生、沈家煊、刘丹青、张国宪、张谊生、梁银峰、刘云、黑维强等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汉语形容词重叠形式的历史发展》获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二等奖和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元曲选>状态词用法词典》也荣获了第十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石锓经常埋首于“故纸堆”中踏实收集、认真整理学术笔记、探索规律性,经常有新的发现。“开始阅读前人著述时很难发现其疏漏之处,待到第二遍、第三遍阅读时,有相关积累后再对比,经常会有批判性的疑问和启发,从而形成个人的新颖观点。”石锓这种“善学、善行”的方法与精神,使其能在“故纸堆”挖掘出常人不能发现之新意。其获批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类型学视角下的明清汉语语法研究》,便是从语言类型学的角度描写明清汉语语法的基本面貌,总结明清汉语语法演变的动因和机制。该项目得到著名语言学家邢福义先生的评价———一个研究汉语历史语法的新视角。
  石锓治学之严谨也体现在对学生的培养当中。他经常给学生讲“骤长之木,必无坚理;早熟之禾,必无嘉实。”“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而立也。”他要求学生要珍惜自己的学术羽毛,要“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要有“十年磨一剑的”精神,珍惜自己的学术声誉,沉潜下来做科研。他自己的文章也则多是通过约稿、学术会议等发表的,其对学术的专注与严谨可见一斑。
桃李不言 启发教学

      在致力于学术研究的同时,石锓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深受广大学生的爱戴。他在学习上对学生要求极为严格,被学生认为是完美主义者,对学生的论文,大到文章布局,小到标点、错字都非常仔细认真对待,从头至尾,逐字逐句,反复批改,且能一针见血指出其优点和不足,其指导的多篇本科、硕士学位论文被评为湖北省优秀学位论文。
  石锓对研究生的培养,非常注重因材施教,会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背景、不同学习阶段为不同的弟子量身打造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对刚入门的硕士弟子,他会让他们制定详细的经典文献“点读计划”,并督促其认真完成,并让其找出其中的语言点,借此为他们打下良好的文献阅读文献能力和研究基础。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对于博士阶段的弟子,石锓十分注意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独立研究的能力。他认为学生们那些不成熟的想法,无一不是智慧的火花。面对学生们的疑惑,石老师通常沉思片刻,一拍掌,说:“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可以给你一些建议,但需要你自己再去研究。”他经常告诉学生,治学当见多识广,积累大量的一手材料,反复地对语料进行爬梳归类,再有意识地观察和分析,往往就能发现新的问题,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才会不断提高。但是,他也会告诫学生踏实严谨,要“抱朴守拙,重证据而少发挥”,所得结论一定要有文献支撑,暂时证据不足的问题,宁可存疑待质,绝不能强作解人,反对空疏学风。在每周一次的学术沙龙中,石锓也专门设置了讨论环节,鼓励大家大胆质疑,细心求证。
  章学诚指出:“学贵博而能约,未有不博而能约者也。以言陋儒荒俚,学一先生之言以自封域,不得谓专家也。然亦有未有不能约而能博者。”石锓十分注重拓宽学生的研究视野,倡导学科贯通,“博观而约取”。他提倡“古今打通,中外打通”,认为古今中外打通,不仅指方法上的打通,也指材料上的打通,还指学术思想上的打通。他经常给学生讲,外语和古书,是你们必须掌握的两样工具。懂外语,可跨越中外的鸿沟;识古书,可沟通古今的话语。而人的狭隘与偏颇,常是因其不能突破时空的界限,知今不知古,知近不知远。他还教导学生摒绝门户之见,多寻它山之石,兼收并蓄,唯取其长。
  “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石锓不只是要求自己的弟子古今中外打通,他自己以身作则,除了继续钻研古汉语语法外,还在每天坚持阅读英文原籍。每学期他都会去一趟北京国家图书馆,搬回大摞的外文文献书籍,然后潜心钻研和学习。“就是要更早地接触国内外汉语研究的新进展,缩短自己与时代发展的差距。”
  桃李不言,润物无声。从《汉语形容词重叠形式的历史发展》到《类型学视角下的明清汉语语法研究》,石锓表示,他多年来对汉语语法知识的热爱和坚持不会改变。一步一丈量,默默走在汉语语法研究路上的石锓还将继续探索他的行者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