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理工大学 - 《长沙理工大学报》
参加32项省级以上大赛,拿到14个一等奖
城南学院学科竞赛成绩喜人的背后
长沙理工大学城南学院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刘芬正在一页一页地浏览着一本专业书籍,专心地准备今年的考研复试,“虽然今年的高分比较多,但我还是有一定的优势的。”
在2017年研究生考试中,刘芬初试超过国家线40分,加上她曾在全国大学生电子科技创新大赛TI杯中取得优异成绩,加分项在手,复试对她来说不是难题。
其实,在长沙理工大学城南学院,像刘芬这样的“双料”优秀学子还有很多,尤其是竞赛成绩喜人。
2016年,城南学院共有57人次获得32项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奖,其中包括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新道杯”沙盘模拟经营大赛一等奖在内的14个一等奖。作为一所三本类的独立学院,城南学院在和一本二本高校竞争中取得这样成绩,殊为不易。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卯足劲,从上到下抓竞赛
“当时我坐在台下,看着学长学姐们答辩,我觉得自己也能听懂,想要参加比赛过一把瘾。”彼时正在读大一的隧道专业学生韩洪诚观看了一场结构创新设计大赛,赛场上学生们专业的设计、精彩的答辩深深吸引着他。
报名参赛后,韩洪诚和队友们从学院一路披荆斩棘,历经多次比赛,2016年11月,他们闯到了湖南省第五届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其T型纸模型“简约”获得了一等奖;一个月后,纸模型“力行塔”又获得中南地区结构设计竞赛一等奖;今年10月,他们还将代表学校参加该项目的国赛。
为了鼓励学生参加竞赛,培养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城南学院从上到下下了不少功夫。
瞄准省教育厅主办的学科竞赛,城南可以说全院动员。例如电气系的电子设计大赛、经管系的企业模拟经营大赛、文法艺术系的英语演讲比赛等。学院更创新竞赛项目,举办了第一届测绘能力竞赛。“比赛三天,有六个专业近200位学生参赛。观看的学生也没有玩手机或者提前走的,都非常认真。”城南学院副院长刘朝辉介绍。
“学校的比赛其实是一个选拔人才的过程,城南学院就是要在大赛中多露面,冲一冲。”城南学院教务部主任平伟军告诉记者。
学院通过宣讲、招聘、组成学生兴趣小组参加院级学科竞赛,选出优秀学生,组建各类竞赛团队参加大型赛事,有竞赛经验的高年级学生带队备赛,以老带新,保证团队的延续性。目前城南学院已建成了一个科技创新基地,这当中有结构模型、沙盘模拟经营、电子设计、机械设计创新等多个竞赛团队。
一些优势项目就是这样做起来的。
2016年,经管系再次拿下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新道杯”沙盘模拟经营大赛总决赛一等奖。从参加第二届比赛以来,经管系每年都闯入国赛并且取得优异成绩,其中获得一等奖2次,二等奖8次,三等奖1次。
如果说学院提供了一片竞赛的蓝海,那么指导老师就是每艘赛船上的船长。从去年开始,城南学院主动加强与本部各个院系的联系与协调,鼓励各院老师对城南学生竞赛的指导与跟进。
“我们当时在湖南文理学院那边备赛,晚饭后从食堂走到酒店的整段路上我都在练习发音,彭娅老师就站在我旁边给我纠音,那种旁若无人的大胆,我自己是不敢的。”2016年湖南省第十二届普通高校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一等奖得主姚淦洲同学回忆说,老师还帮助他形成了个人的幽默演讲风格,成为比赛取胜的利器。
为了激发广大师生参赛的动力与热情,学院制定了《长沙理工大学城南学院学科竞赛奖励暂行办法》,给予获奖的指导老师和学生不同的奖励,甚至修订了教学管理制度,让学科竞赛与专业选择和学位授予挂钩、与学工系的考核挂钩。
“如果不是学院竞赛氛围浓厚,如果没有指导老师的鼓励和支持,大家都不想着去参加比赛,我可能就不会有今天的成绩吧。”2016年湖南省第七届机械创新设计制作大赛一等奖得主之一的吴济材同学说。
管得宽,事无巨细促学风
学生竞赛成绩优异离不开扎实的专业知识,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城南学院,每节课前同学们都必须把手机放进班级统一的手机袋里,这一举措大大提高了同学们的听课效率。学习委员还要组织签到,并把签到表拍照给辅导员检查。另外,由学生组成的学研部监督到课率、学风督导队对教学质量检验、定时抽查学生笔记本、请成绩优秀的学长当班级“小辅师”、规定大二学年仍然没过四级的学生要上晚自习……经过努力,学院四级过级率有了飞跃。特别是今年,全院6个系都在上升,最多的提高了20多个百分点。
自2007年开始,城南学院在湖南首创高校学生家长会后,一直坚持建立家校微信、QQ群以互相交流。“父母都知道我们在干什么、成绩如何,有时候想起这个会比较‘害怕’,不敢怠慢学习。”刘芬同学笑着说。
从外力监督到主动学习,考试通过率的提高都在这些学风建设的细节中得到了落实。城南学院党委副书记刘亚辉介绍,2016年,学院守住了底线,确保了学风建设的几个“零”指标。
但城南学院的学风建设并没有停留在此,他们还有长远的可持续计划。
“5+1+2”是城南学院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探索出的已经比较成熟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大学4年8个学期里,理论课教学总数不超过5个学期,校内实验、实践加起来不超过1个学期,校外工程实践加上毕业设计达到2个学期。
去年9月,13级桥梁专业的袁杰松惊喜地提前收到一份浙江交工的offer,他正是受惠于“5+1+2”人才培养模式的一员。
去年,“5+1+2”改革推广到土木工程(建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八个专业中,一年里就有将近500名学生参加了该项目的工程实践。“很多学生在实习单位受到好评,直接与实习单位签署了就业协议。特别是在浙江交工实习的学生,提前就业率达到100%。”刘朝辉副院长告诉记者。
“我们以学科竞赛为切入点,以学风建设为抓手,抓早、抓小、抓细、抓实,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热情,努力提升学生的实践及创新能力。因此才有学生的学科竞赛成绩喜人,学院的学风建设成效显著。”城南学院院长赵华表示。他介绍说,这些年来,学院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因材施教,学以致用”的育人理念,坚守“全面发展,突出专长,强化实践,着重应用,理论适用,技能过硬”的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育人模式,努力构建“育人为乐,学业至上”的学院育人文化。
多方发力,厚积薄发,城南学院竞赛成绩喜人也就顺理成章了。(学生记者罗惠王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