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 - 《中国海洋大学报》
探罢“黄河”又登“长城”
刘惠荣教授参加我国第33次南极科考成为中国高校首位南北极都登上的极地社科女学者
作者:金松
本报讯 中国第 33次南极科学考察活动于2016年 11月 2日启动,实施“一船四站”环南极航行计划,进行海陆空立体协同考察。法政学院院长刘惠荣教授作为极地社会科学专家,于今年1月8日至19日,随本次科考第二批科考队员首次登陆中国南极长城站,开展“南极活动行政管理现场执法评估考察”项目研究。4年前,刘惠荣曾作为我国2013年第四批北极科考队员,赴中国黄河站科考,对中国极地战略研究项目作实证研究。此次南极之行,使她成为中国高校首位南北两极都登上的社会科学女学者。
在南极,刘惠荣围绕我国南极活动行政管理现场执法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开展调研,调研目的在于根据《南极条约》体系要求提出完善我国南极活动行政执法的建议,并为《南极活动与环境保护法》立法以及构建配套行政管理制度提供立法素材。考察期间,刘惠荣查阅了长城站的管理文件,并对部分科考队员以及在站管理和后勤保障人员进行了个别访谈和问卷调查;访问了位于菲尔德斯半岛的智利马尔什站、俄罗斯别林斯高晋站、韩国世宗王站和乌拉圭站,考察了这些国家南极科考站的管理情况,并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比较研究。该项目的开展将有助于规范和完善我国南极活动现场管理执法制度,并为我国南极活动的科学立法奠定理论和实证基础。
近年来,刘惠荣带领的极地法律研究团队主持了若干国家南极立法研究项目和北极治理研究项目,充分展现了中国海洋大学在国家南北两极以及深远海战略决策方面的智库作用和影响力。早在2007年,刘惠荣受国家海洋局委托,主持我国首批北极战略研究专项课题“国际北极法律现状对我国极地开发与科考的影响分析及对策研究”,最终提交了30多万字的研究报告和70多万字的我国第一部有关北极的专题法律法规汇编。她还主持了我国首个有关北极法律问题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海洋法视角下的北极法律问题研究”、中国极地战略研究基金重大课题“北极考察与开发区域合作机制研究”、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专项课题“保障和拓展我国北极权益的法律途径研究”、国家海洋局委托的“南极生物勘探的法律规制与我国相关战略研究”等课题。研究过程中,刘惠荣带领极地法律与政治研究团队同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科版合作创建了“极地问题研究专栏”,发表数十篇论文,极地专栏已成为在国内外极地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研究阵地。(金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