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我与地坛》,我是“未读其书,先闻其盛名。”趁着假期,终于有时间静下心来,走进史铁生先生的“地坛”。
最初来到这个“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的去处,可能是为了在人口密集的城市找一个宁静的地方,也是为了逃避这个让他伤心欲绝,无力面对的世界。那时候,史铁生总是固执地认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人,却不懂“一个孩子的痛苦在母亲那里总是加倍的”。母亲情愿截瘫的是她自己,却苦于无法代替。她也怕他在那里出了什么事,“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地离开。”他无数次看见母亲的背影,但却倔强地不肯叫住母亲,看着“母亲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那样在园子里张望,任凭那茫然又急迫的步履在自己身边消失。
在母亲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史铁生第一篇文章发表的日子里,他多么希望母亲能活着,为自己感到骄傲。曾经母亲迫切地希望他能有一条通向幸福的道路,当这一天终于来到,母亲却等不及了。“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这时候的感受是何等的撕心裂肺和痛心疾首啊!
对于地坛,史铁生这样说:我甚至现在就能清楚地看见,一旦有一天我不得不长久地离开它,我会怎样想念它,我会怎样想念它并且梦见它,我会怎样因为不敢想念它而梦也梦不到它。我想这不仅是他对地坛的想念,也是对母亲的想念,对母亲那焦灼的脚步的怀念,对有母亲时刻牵挂的日子的怀念,也是对母亲那份深沉的爱的感恩。他曾抱怨上帝为何要降临这么多苦难给世人,最终他还是为消灭种种苦难而奋斗。是这座园子给了他灵感,是母亲的牵挂给了他力量,让他找到了“写作”这一出口,因此得以重写人生。
“看来差别永远是要有的。看来就只好接受苦难———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看来上帝又一次对了。”史铁生把自己的经历诉诸文字,激励世人:苦难可以摧毁人,也可以成就人,越是身处苦难,越应砥砺前行。而母爱,永远是我们前行的动力。(作者系工商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