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克拉玛依黑油山 克拉玛依黑油山

北京大学与中石油联合开展滦平野外地质考察北京大学与中石油联合开展滦平野外地质考察
“聊聊石油,谈谈发展”,自北京大学石油与天然气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石油中心”)的主任潘懋教授提出中心成员应该每周集体活动的想法后,中心每周五的中午工作聚餐已成为传统之一。10余位老师聚在一起,谈研究聊项目,也谈天南海北的故事。在这里,他们亦师亦友,共汲团队力量,共享团队荣耀。
石油中心成立于1989年,是在原石油工业部支持下建立的跨学科研究机构。中心通过整合北大地质学、地球物理学、遥感、化学、力学、电子学、数学等多学科的优势研究力量,积极开展跨学科研究,服务国家油气能源战略,先后承担了多项石油天然气方向的国家攻关项目和石油工业界研究课题,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为国家培养了一批石油天然气领域的科学研究人才和勘探开发人才。基于中心取得的丰硕成果,第二届北京大学产学研合作奖之先进集体奖花落于此。
“一个老师就是一个专业”
石油中心与油田等企业的合作通常有两种形式:科研合作和共建基地。前者如青海油田公司与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包括开发创新研究与科技攻关、共建联合实验室、开展人才培养与学术交流等;后者如中石化地球物理有限公司与中心共建油气地质与地球物理实验室,针对海内外油气田勘探开发、石油工程等领域的科学问题,进行长期科研合作与开发,并把实验室作为实习基地和平台,创造更大效益。
自成立以来,石油中心与许多油田保持长期的良好合作关系,紧密结合石油行业和石油科技领域面临的实际问题和难题,取得了高水平的应用性科技成果,全面服务于我国石油勘探开发事业。石油中心与塔里木油田、青海油田、长庆油田、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延长油田、辽河油田、中原油田、玉门油田、吐哈油田、海洋石油工程、渤海石油公司、中石化南方分公司、中石化中南分公司等油田企业开展了160余项横向课题合作研究项目,年均科研经费近1800万元,获专门类科技奖20余项,在油气勘探、开发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其中,横向经费约占总经费的三分之二,这意味着石油中心得到了来自油田等行业内企业的大力支持。
而孕育于北京大学这样一所重理科而非工科、重基础研究而非工业应用的综合性大学,石油中心取得如今的成就并非易事。
“石油与天然气勘探与开发科学研究具有多学科交叉、整体性研究的特点,涉及地质学、地球物理、信息科学、生物、化学等众多学科。石油中心作为围绕石油和天然气展开项目研究的虚体机构,把我校不同学科、不同方向的研究力量集中起来,共同研究石油与天然气的成藏条件、资源勘探、能源经济等科学问题。”中心副主任吴朝东教授介绍了石油中心建设的基本目标。从工业生产角度来看,石油产业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勘探和开发。这两部分都需要地球科学的知识,地球科学包括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一级分支学科,且每个学科又下设不同研究方向。当油田要克服某个技术难关时,它需集合跨学科、跨专业的专家力量,而这对油田和石油专业院校来说,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
与石油专业院校相比,石油中心已形成了自身的特色模式——“一个老师就是一个专业”。虽然中心只有10余名教授和研究员,队伍规模和体量比不上专业院校,但每个老师在其自身的研究领域钻深、钻透,提升专业素养,能够独当一面。“石油行业的可研究领域非常广,中心的老师们根据个人的学科基础,选择自身感兴趣的、尚存有很大研究空间的领域进行深入科研,进而能够树立在某一方面的影响力。”石油中心研究员何川认为,中心隶属于北大这样一所国内顶尖的综合性大学,给老师提供了很好的跨学科研究条件,丰富了老师的学科背景,扩大了老师们的全局视野,从而营造出不同于石油专业院校的独特优势。在专业院校难以做到的跨系、跨专业、跨学科的老师间的合作,在石油中心则相对容易,这种合作模式在实践中也得到了来自油田等企业的高度认可,被形象地称为“北大模式”。“通常,大学教授是独立的个体,很难捏到一起去,所以中心的这种团队凝聚力和团队的融洽度,是非常难得、非常不容易的。”何川感叹道。
“一加一大于二”
石油与天然气研究中心与塔里木油田的合作是“北大模式”的一个缩影。2005年至今,双方已保持10年的友好合作关系。石油中心的老师们在中心首席科学家关平教授的统筹下,协力完成了塔里木油田多个项目,得到了来自油田的赞赏。
在项目过程中,团队成员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项目进展所需合理调整。“中心在技术市场上,依靠的是自身强大的竞争力。不是说每个人有多强大,石油中心有多强大,毕竟我们只有十几个人。但我们在团结合作、学科交叉这方面做得非常好,是中心突出的亮点。”关平以石油中心与塔里木合作的研究项目《塔北西部火成岩及其影响下的碳酸盐岩储层、构造建模及地球物理方法研究》为例,介绍了中心团结合作的模式与成果。
该项目发起于2005年,召集了来自石油中心和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遥感所三方面专家的科研力量:地质学专业,主要负责野外考察和油田钻井;地球物理学专业,负责地震观测与地球物理成像;遥感方面,通过卫星图片和航空图片的解译,弥补地面调查的不足。该项目团队共有8名成员,其中6名是来自中心的教授。
10年的团队协作,石油中心一边不断克服困难,一边不断努力前行。关平表示,团队合作的操作过程中,在组织协调方面克服了很大困难,不仅要协调老师们的时间,还要协调来自不同一级学科的教授之间的交叉与配合。“老师们互相理解,在合作中形成更大的合力,一加一大于二,这是我们10年的努力方向。”
10年努力,中心不仅得到了油田等企业的认可,自身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首先,石油中心进入工业界,从零开始不断适应工业标准和工业规范,逐渐掌握了工业生产的规则与规律。其次,中心的老师们一方面要做基础研究,另一方面要做技术开发,工作压力在无形中大了一倍,但老师们也在此压力下不断成长,形成理论与实践的良性循环。第三,人才培养更具优势。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挑战下,石油中心的学生们得到非常好的锻炼,专业素养扎实,就业前景广阔。
“穿梭于北大和石勘院之间”
石油中心不仅以扎实深厚的基础研究和创新合作模式打开了石油工业生产领域中属于北大的一片天,也在交流与合作中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联合培养机制,提升了学生的理论与实践创新能力。
2010年,在教育部、中国工程院的指导和推动下,北京大学与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以下简称“石勘院”)强强联合,参与了高等学校和工程研究院所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试点工作。双方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和资源优势,共同担负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和管理工作,形成教育、科研、管理合力,共同构建拔尖创新工程科技人才和科学研究新的合作平台。通过联合培养机制,中心研究生成绩优异者或科研水平突出者可申请中心与中油国际海外研究中心联合培养计划或项目。
北京大学教学环境包容开放、馆藏资源丰富便利、专家云集,能够让联合培养的学生充分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而石勘院集科研、生产于一体,专业课程优势显著,加之拥有大批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世界一流水平的实验室,让联合培养的学生对企业文化的强大生产力感同身受,同时也深切受益于石油行业的高端科技平台。双方通过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形成了“教学育人、实践育人”的多重合力,为加强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正如2010级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郭玉倩所言:“每天匆忙地穿梭于北大和石勘院之间,参加两边的学生活动,接受两种不同的培养模式,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和普通博士生的区别。”
在具体操作中,根据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的实际需求,北大和石勘院尝试建立新的培养模式。首先,实施“两段式”的培养模式,研究生一年级主要进行基础课程和学位课程的学习,二三年级则根据专业,到相应科研所实习,参与一线科研工作,培养较高的研究能力和素质;其次,双方根据实际情况优化课程设置,联合培养的课程由导师组协商确定,主要由北大负责基础学位课程学习,石勘院负责专业课程学习。
迄今为止,联合培养项目已顺利招收5届博士研究生共52名,已有28名毕业生走上就业岗位,大部分毕业生进入石油行业内事业单位、国有大型企业和高科技民营企业工作,就业优势明显。
石油中心不但在校企合作上解决了油田遇到的技术难题,还承担了一大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在裂缝油气藏、火山岩油气藏、地震沉积学和海外油气资源评价等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科研合作立足于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立足于前沿创新。”在吴朝东看来,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北大在石油勘探开发领域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虽然没有直接参与石油天然气的勘探与开发工作,但在油气科学前沿和创新研究方面我们将会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