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 篇
时间,不会尘封我对母校的怀念。
翻开记忆的相册,如同打捞60年的岁月。
母校对我的教育,我深感荣幸;母校对我的培养,我心怀感恩;母校未来的发展,我充满期待。
母校,你我同行。这个名字,一记,就是一生。
因为,我的根,在这里;我的梦,也在这里……
第一章
60年,齐心同行山河造化,孕育着膏腴千里的淄博大地。
这里,曾经是尊贤尚功、开放包容的齐国厚土;这里,诞生了名士云集、百家争鸣的稷下学宫。
两千年前,稷下学宫的智慧,照亮了齐鲁,辉映着华夏。
两千年后,凭湖而望,稷下精神在一泓碧波中传承;侧耳倾听,稷下精义在学术共同体中永续。
1956年,山东省济南农业机械化学校创办,揭开了学校事业发展的序幕。2001年,山东工程学院和淄博学院合并组建山东理工大学,这座山东省重点建设的高等学府,在新世纪启航。
以“建设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为奋斗目标,学校弘扬“敬业奉献、追求卓越”的校风,全面实施“质量立校、科研强校、人才兴校、特色名校、开放活校”发展战略。“生态化、园林化、数字化、人文化”的校园设计,让240万平方米的校园绽放一派生命繁华。
六十春华,28万校友从这里出发。
六十秋实,“厚德、博学、笃行、至善”的品质在这里积淀与弘扬。
如今,这是一个10年8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学校;一个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的学校;一个具有从学士、硕士、博士到博士后完整人才培养体系的学校;一个鸟语花香、风景如画的“全国绿化模范单位”;一个以开放姿态走向国际化的学校。
60年守望,今昔齐心,你我同行,山东理工大学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甲子风华。
第二章
60年,桃李春风教育大计,立德树人,教师为本。
“为人师表、诲人不倦”的教风,感染每一位师长言传身教,“德业双修、学而不厌”的学风,引导每一位学生各全其性,担负人生。
“汇聚人才、培育团队、成就大师”的师资队伍建设方针,铸就了学校尊贤尚能的品格———两院院士、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山东省泰山学者、全国师德标兵等群贤毕至、少长咸集,1924人的专任教师队伍,用学识与人格魅力,展示着”四有”教师的崇高风范。
学校在“重基础、重实践、重能力”的教学传统基础上,构建了“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推行“卓越计划”、“CDIO”工程教育、“定制式培养”和“创新实验班”,着力培养基础厚、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形成了鲜明的人才培养特色。学校先后被评为全省企校共建工科专业先进单位、企校合作培养人才先进单位。
一项项教学奖励,是对教育教学改革、教学团队建设成果的见证:“十一五”以来,学校获得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27项,其中,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入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7个。
一个个特色专业,一门门精品课程,是对全面加强专业和课程建设的回报:在山东省高等学校专业评估中,8个专业类排名第一,25个专业类进入全省高校前5位,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14个;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52门;国家级规划教材30部。
一次次屡创佳绩,是梦想与激情的绽放:“十一五”以来,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数学建模大赛等重大赛事中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300余项,其中,国际奖励82项、国家特等奖19项、国家一等奖244项。
一个个社团,一场场讲座,一次次学术盛宴,成为涵养学生品德的平台,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激发了潜能,开阔了眼界,汲取了智慧。校社团联合会2次荣获“全国高校十佳社团联合会”;机器人爱好者协会、爱心社等16个社团多次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学生社团”;社团活动品牌“众团出击”被评为“全国高校社团十佳活动”。
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山东省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单位,是对学校育人模式的肯定与褒扬。
第三章
60年,筑基登攀学科建设,是大学核心竞争力之所在。
学校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强化重点,突出特色”,调整优化学科布局,全面提升学科实力。目前,学校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1个,省级重点学科1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6个,本科专业75个,学科专业涵盖了工学、理学、经济学、法学等9大门类,形成了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在农业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电气工程、生物学、矿业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应用经济学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和优势。
科技创新能力,是大学水平与实力的重要标志。
学校坚持“出人才、出成果、出效益”,在基础理论研究、项目开发应用、科技成果转化以及人文社科研究等领域成绩卓著,成为山东省重要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基地。现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院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个、省无机材料检测研发基地1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4个。
“十一五”以来,学校先后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1300余项,其中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2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各类国家级项目300余项;荣获各级科研奖励1200余项,其中国家级科技奖励8项,包括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
学校以推动科技进步、促进自主创新为己任,不断探索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共生互动的路程、塑造着卓越、严谨、求真的理工本色。
第四章
60年,协同致远蓝黄战略,交织着海阔天空的发展经纬;一圈一带,描绘了齐鲁腾飞的战略蓝图。
学校积极呼应时代,立足区域,贴近行业,搭建共同发展平台。
率先制定并实施“服务制造业强省建设行动计划”,整合组建农业装备工程、机械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空间信息与交通、生物化工、先进材料、电气信息等6大学科群,主动介入装备制造业的核心领域,与中国重汽、福田雷沃重工、时风集团、五征集团、东岳集团、山推股份、鲁泰集团等多家大型企业开展实质性合作,以创新为动力,助力“中国制造2025”。
全面融入地方技术创新体系,与地方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共建80余个科技研发机构,协同创新,产学研良性互动。与武城县政府共建武城产业创新及机器人技术研究院,与招远市政府共建招远工业技术研究院,荣获山东省产学研合作创新突出贡献奖、山东省技术市场科技金桥奖。
2016年,学校与淄博市签订校城融合发展合作框架协议,校地合作发展进入历史新阶段。
学校还选拔优秀博士、教授到地方挂职,开展百名博士进区县活动;有计划选派青年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开展技术咨询,解决技术难题……木铎金声,璀璨流年。
60年回眸,一代代山理工人从这里走向广阔的社会舞台,成为行业精英,成为国家与民族的栋梁;60年同行,一代代山理工人衣钵相承,砥砺奋进,用坚毅执着、团结聚力,共同铸就今日的辉煌;60年逐梦,一代代山理工人勇于探索、革故鼎新,实现着个人梦、强校梦、中国梦,并以开阔的胸襟,瞩望更加精彩的未来。结 尾合上岁月,难忘六十年风雨兼程。
打开明天,踏上更加壮丽的新征程。
党委书记都光珍:学校60年的发展,凝聚着理工大学几代人的梦想和追求,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各界和海内外校友的关心、支持。借此机会,向各位领导、各界朋友、广大校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校长吕传毅:面向未来,我们充满了必胜的信心,在“十三五”期间,学校将着力提升学生成长成才能力,着力提升应用基础研究能力,着力提升校城融合发展能力,为建成有特色、高水平、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未来,你我同行,有一个名字,山东理工大学,相伴,即是一生。
让根,在这里扎下;让梦,从这里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