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南京医科大学 - 《南京医科大学报》

胡志斌博士学位论文入选2009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作者:马红霞    
2009-10-20     浏览(565)     (0)

公共卫生学院胡志斌博士的学位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研究通过大样本的人群流行病学调查及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探讨了DNA修复通路上多个核心基因及miRNA基因及其附近区域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国人群肺癌易感性及预后的关联。该研究结果对于有效和目标明确的个体预防、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和面上项目。



胡志斌与导师沈洪兵教授


  本报讯 日前从教育部获悉,2009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揭晓,公共卫生学院胡志斌博士的学位论文《DNA修复基因多态性、基因型-表型相关性与肺癌易感性关系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入选2009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这是我校历史上第二次获此殊荣。
  胡志斌博士2002年-2007年在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专业硕博连读,在导师沈洪兵教授的指导下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研究主要通过大样本的人群流行病学调查及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探讨了DNA修复通路上多个核心基因及miRNA基因及其附近区域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中国人群肺癌易感性及预后的关联,获得了一系列有意义的结果:(1)DNA修复通路上的多个基因XRCC1,MGMT,ERCC1,ERCC2/XPD,ERCC3/XPB,ERCC4/XPF,ERCC5/XPG,XPA,XPC和DDB2/XPE等的某些SNPs可单独或联合影响中国人群肺癌的易感性,并存在显著的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及基因型-表型关系;(2)miR-196a23p成熟区域位点rs11614913的遗传变异可显著影响人群中肺癌的发病危险度及死亡危险度。进一步的功能学研究表明,变异等位基因C可改变miR-196a23p成熟miRNA与目标mRNA的结合活性。上述研究结果对于进一步评价和识别遗传与环境因素对于肺癌发生发展的危险性,阐明肺癌发生发展的分子遗传学机制及可能存在的基因-基因/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通过本研究发现的与我国人群肺癌易感性相关的危险基因型、单倍型,验证后可作为分子标志物用于筛选高危人群,对肺癌实施有效和目标明确的个体预防、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胡志斌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2008年破格晋升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南京医科大学肿瘤中心主任助理。他曾在美国德州 M.D.AndersonCancerCenter从事博士后研究,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面上项目1项,作为主要研究者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中美合作研究等。已发表SCI收录论文79篇,其中在 《JClinInvest》、《CancerRes》、《HumMu鄄tat》、《ClinCancerRes》等杂志上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28篇,参编英文专著一本;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一项,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两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