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 - 《东北师大报》
我校成立资源型城市研究中心
我校经济学院成立资源型城市研究中心,多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该中心将整合相关领域研究力量,加强科研工作的组织管理,提升学校应用经济学理论和实践研究的能力以及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将深入开展资源型城市界定、产业转移、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培养专门人才等。
本报讯 (记者赵立云)9月21日,我校经济学院资源型城市研究中心成立大会举行。
中国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原国务院振兴东北办副主任宋晓梧,国家发改委东北振兴司副司长彭会军,吉林省发改委副主任曹大卫,国家开发银行吉林省分行副行长杜百舜,我校校长史宁中、副校长张绍杰、校长助理兼社会科学处处长刘建军,吉林省资源型城市代表、沈阳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等出席了成立大会。
史宁中首先代表学校致辞。他说,在60余年的办学历程中,我校逐步形成了为基础教育服务、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特色。净月校区在办学上以应用型专业为主,专门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经过近10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开放式办学特色。此次,学校主动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发挥自身优势,成立资源型城市研究中心,必将进一步提升学校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为繁荣社会经济作出应有的贡献。
宋晓梧在致辞中说,东北师大资源型城市研究中心的成立,弥补了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领域缺乏开展高水平理论研究和规划咨询服务的专门研究机构的空白。他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长期性、综合性和实践性四个方面,对成立资源型城市研究中心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意义进行了阐释。彭会军在致辞中介绍了我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工作的开展情况,并对我校资源型城市研究中心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具体建议。曹大卫在致辞中希望我校资源型城市研究中心努力创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为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作出新的贡献。吉林省辽源市代表与会资源型城市作了经验发言。经济学院负责人就资源型城市研究中心的运行、近期任务等也作了发言。
近年来,经济学院积极拓展学科研究方向和应用领域,针对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凝聚了一批优秀人才,并与校内外相关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在相关领域研究中积累了坚实的研究基础和丰富的研究经验。资源型城市研究中心建成后,将进一步整合我校相关领域的研究力量,通过加强科研工作的组织管理,提升学校应用经济学理论和实践研究的能力以及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资源型城市研究中心将深入开展资源型城市界定、产业转移、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开展广泛的社会调研活动,为各级政府部门、资源型城市提供咨询和规划服务;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为我国培养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专门人才;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与相关研究院所建立稳定而广泛的联系;积极申请各级各类研究课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