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交通报湖北站 - 湖北交通新闻

“五大理念” 引领鄂西科学养护

2016-05-09     浏览(45)     (0)

  2015年,鄂西高速在国内首次创新引进无人飞行检测机,对拥有178米墩高的世纪第一高墩桥——龙潭河特大桥进行了检测,这标志着创新理念已经成为鄂西养护工作的新常态。
  2016年,湖北交通提出了“建成祖国立交桥”的目标,鄂西高速坚持以科学养护为主线,深化理念支撑和引领作用,全面推行养护精细化、标准化,铺设和谐平安天路,大力推进鄂西高速公路事业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养护管理取得显著成效,“和谐鄂西”这张“名片”越来越响亮。
    创新,科技提升管养效率2015年,鄂西高速在国内首次创新引进无人飞行检测机,首先对拥有178米墩高的世纪第一高墩桥——龙潭河特大桥进行了检测;此后仅利用半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对管辖范围内的清江特大桥、四渡河特大桥、铁罗坪特大桥等几座特殊结构桥梁的专门检测。通过创新采用无人机检测,不仅提升了对管段桥梁检测的准度、精度,还提高了养护安全性,节约了成本。
  同年3月,首次在铁罗坪特大桥尝试使用爬索机器人对斜拉索进行检测。如此一来,不仅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和准确度,
操作中不需要封闭交通,检测过程也更加安全可靠。正是通过这种手段,鄂西管理处完成了对铁罗坪特大桥152根、清江特大桥100根斜拉索PE护套的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对斜拉桥有针对性地进行了维修和养护。
协调,集约养护节约成本鄂西管理处结合前期养护施工管理的经验,归纳总结了一套集中养护施工管理的新模式,即坚持“统一调度,集中路段、集中队伍、集中时间、集中管制”的原则,开展道路养护集中施工,片区管委会(总支)、养护管理站、养护施工单位(含机电、消防)、路政、高巡等各部门团结协作,针对需要进行交通管制、半幅封闭交通、中断交通的养护维修项目,在进行一个养护维修项目施工的同时,其他项目同步展开施工,统筹安排,合理分工,将养护安全管理风险、成本降到最低。
  2015年夏天,在进行云雾山隧道、渔泉溪隧道路面精细化铣刨的同时,组织对封闭区内破损的路面、损坏的防火涂料、损坏的安全设施、缺失的电缆沟盖板等病害进行集中修复,提高了养护效率和质量。施工期间全线通行顺畅,没有出现大面积拥堵状况,社会司乘反响良好。
绿色,绘制可持续蓝图鄂西高速地处武陵山区,一年中有5个多月冬季冰雪时间,除雪防滑任务重,管理处通过对全线所有撒布机进行喷洒口改装,并加装视频摄像设备,实行融雪剂的固定车道均匀撒布;开展鄂西山区高速冬季除雪课题研究,力求用最小的量达到最好的除雪效果;通过2012年对四渡河特大桥试用植物基非氯环保融雪剂,并于2013年起在管理处全线推广运用,实现了低碳环保除雪与道路保畅的双优。
  加强路域环境的治理,对全线高速绿化区域进行细化养护,投入专项资金对恩施互通改造区和气候环境恶劣区域中分带绿化进行专项整治,提升绿化效果。通过积极响应“绿满荆楚”、“生态鄂西”等文化品牌建设,做到施工过程节能减排,绿化管养无空白,打造绿亮洁美道路通行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开放,拓展养护新思维管理处先后组织养护技术人员前往京珠、汉十、随岳、楚天等省内兄弟单位观摩学习,结合自身实际加以融会贯通;还注重与省外如云南、重庆、辽宁等地区高速养护部门的交流学习,重点对养护新材料应用、养护管理措施、养护施工工艺等方面的闪
光点进行学习,开拓养护管理视野。
  推进信息化战略,以“互联网+”发展为契机,依托特大桥、边坡检测系统、湖北省养护管理系统,加强公路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进一步优化资源共享平台,完善道路养护施工公共服务信息提示,推动与地方单位、气象、媒体等部门之间的资源开放共享。
共享,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与武汉理工大学、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湖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等国内专业院校、设计单位的合作,充分利用这些单位丰富的科研条件和学术基础,促进与鄂西山区高速养护管理的科研结合,并共享其科研成果,推进养护的科技含量。
  先后组织对山区高速隧道管理课题进行研究,加强与道路养护先进单位的经验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公路养护“四新技术”的应用;针对聚合物改性水泥混凝土路面出现的不同形式的病害,研究适合该路面的养护材料、养护方法及施工工艺。针对课题积极撰写、发布相关的论文,及时对外推广、分享鄂西经验,通过与省内外其他高速管理单位互通有无,促进鄂西高速追赶跨越发展。
  (刘军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