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交通报湖北站 - 湖北交通新闻

大道征程

——记快速发展的十堰交通运输事业

2013-09-02     浏览(33)     (0)

    十堰,地处鄂豫陕渝四省市毗邻地区。莽莽秦巴,滋养着十堰,也阻隔着十堰对外的步伐。冲破发展桎梏,交通突围先行,十堰奋力谋划陆水铁空立体交通的美好画卷。

大手笔描绘大蓝图


  十堰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上升为省级战略后,省委、省政府倾情支持十堰打造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十堰市委、市政府豪情满怀,大手笔描绘“十二五”交通发展的宏伟蓝图,力争到2015年底,基本形成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高速公路是十堰谋划的重头戏。在汉十、十漫填补十堰高速空白后,十堰没有停下前行的脚步,十白、谷竹、十房、郧十等四条全长357公里的高速公路纳入“十二五”规划,并先后开工。
  与此同时,紧抓干线公路调整机遇,争取5条普通国道、29条省道布局市县,国省干线里程由现有1600多公里调整为规划里程3534公里。到“十二五”末,全市公路总里程将达到27692公里,100%的县市通高速公路,95%的建制乡镇通二级以上公路,100%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60%的自然村通沥青水泥路。
  汉江水运振兴是十堰的梦想。“十二五”末,基本形成以丹江口港、武当山港、郧县港、郧西港为支撑,功能完善、布局合理、港站配套的综合港口体系。
  此外,启动十襄城际铁路前期,加快推进武当山机场项目,力争2015年底实现通航。一个涵盖陆水铁空的综合交通规划正演绎十堰欣欣向荣的交通前景。

大政策营造大环境


  大蓝图需要大政策作为支撑,大交通需要大环境。十堰市委、市政府从组织领导、资金筹措、环境优化等方面,给予交通更多的关注和支持,着力构建“政府主导、市县联动、社会参与”合力大办交通的崭新格局。
  为推进重大交通项目,十堰实行“一名市级领导挂帅、一个专班服务、一笔经费预拨、一套机制保障”的重大交通项目责任制,从项目早期的部署安排到后期的督导协调解决难题倾注了大量心血,市领导几次赴省进京争取项目,多次深入高速公路等重点项目施工现场调研,扫除障碍,有力推动了建设的顺利进行。
  为破解筹资难题,市委、市政府以土地等资源为纽带,在交通便利的中心地带划拨500多亩土地,鼓励组建交通投资公司,并整合扶贫、移民等资金支持交通建设。
  为解决农村建设管理养护难题,市政府先后拿出1亿元财政资金补助通村公路建设,把通村公路管养纳入十件实事之一,筹资750万元对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养护管理先进县市进行奖励。各县市区建立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机构,人员纳入财政预算,落实配套养护经费,建立农村公路养护长效管理机制,推动了农村公路持续健康发展。

大建设完善大网络


  大环境营造大气场,催生出交通建设高歌猛进。
  高速建设快马加鞭。到今年7月底,十白、十房、谷竹、郧十等四条高速共完成投资300.88亿元,占总投资的78%。2015年底将全面完成,编织成“一纵三横”完善的高速公路网络,十堰到郑州、西安、武汉、重庆等周边城市5小时内通达,与南阳、安康等毗邻地市2小时通达。
  水运建设异军突起。十堰抢抓内河水运振兴和南水北调政策机遇,大力推进绿色汉江航运示范区项目建设。目前,已开工建设的港口码头工程达到11个,郧阳港搜救中心、丹江口旅游港、江江航道整治工程等工地,到处是热火朝天的施工场面。十堰水运迎来历史最好发展时期,汉江黄金水道将重现过去的辉煌。
  到今年7月底,“十二五”以来两年多时间,十堰完成公路水路站场建设投资316亿元,占“十二五”规划目标474亿元的66.7%。
  十堰正朝着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快速迈进,区域性交通中心渐行渐近。

大交通推动大发展


  随着交通条件的全面改善,十堰区位优势更加凸现,招商引资、转型发展等迎来崭新机遇。
  305省道十堰段,貌似平常却不平常,房县、竹山、竹溪三县18个乡镇373个村因交通带动而城乡一体,百公里竹房城镇带正迅速崛起,这个全省山区新农村建设引领区、城乡一体化先行区、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成为一道耀眼的彩虹,吸引世人的目光。
  郧十一级公路连接起十堰市区和郧县,市县对接步伐大大加快,催生出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十堰生态滨江新区。正是看中了便利的交通条件和良好的环境,香港英皇集团在市委、市政府招商中抛出橄榄枝,计划投资50亿元在生态滨江新区建设“英皇武动十堰”项目,汇源集团、统一集团等全国知名企业纷纷落户。
  宏伟蓝图已然绘就,陆路、水运及航空项目全面推进,十堰正由封闭的内陆山区城市向四通八达、辐射全国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阔步迈进。               (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