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交通报湖北站 - 湖北交通新闻

打造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

2013-07-22     浏览(49)     (0)

    “十二五”以来,全省交通运输部门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省绿色低碳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战略部署,以“试点城市、示范行业、重点企业、成熟产品、重点基本建设项目”为抓手,大力强化绿色低碳交通措施,全力推进综合运输体系构建,促进交通领域生态文明建设。

顶层设计 发挥规划引领作用

  绿色低碳交通运输涉及面广,头绪多,需要以综合运输体系构建为目标,切实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工作方向。省厅编制了《湖北省低碳交通发展规划》和《湖北省公路、水路交通基本建设项目节能减排技术指南》,编制了武汉、十堰两个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试点方案和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低碳交通运输建设行动纲要,为绿色低碳交通运输工作明确目标,提供保障。
 
优化结构 构建低碳运输体系

  省厅先后分别与武汉、宜昌、襄阳市政府共同制定“十二五”期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建设总体推进方案,突出和强调绿色低碳交通发展要求。
  湖北省强化“三个衔接”(交通路网之间的衔接、交通枢纽与通道的衔接、交通布局与经济走廊和产业布局的衔接),降低不合理运输,减少资源浪费和二氧化碳排放。以整体效益更大为目标,整合既有各种交通路网设施,形成连通内外、覆盖城乡的一体化交通路网。
  充分考虑旅客便捷出行需求,大力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最大限度地吸引旅客选择公共交通,减少私家车和公务车出行。大力开通旅游景区、机场、火车站、大学城、大型企业直通车,有条件发展商务包车。
  围绕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湖北省拓展航运服务产业链,发挥资产组合效应,资源整合步伐加快,推进运输船舶大型化、标准化,企业规模化、专业化,推动水路运输转型发展。三年共筹措补贴资金3.3亿元,更新改造和淘汰老旧船舶,核准拆改船舶910艘、70万总吨。目前,千吨级以上船舶达到1919艘、604万载重吨,货船平均吨位超过1500载重吨。已有90家航运企业的运力规模超过万吨,占全省总运力的3/4以上。优化道路运输结构上,逐步改变小、散、乱的局面,以存量改造、整合资源为主,开通了十堰至郧县、天门至仙桃、黄冈至沿江4县、武汉至新洲等城际公交。
  “十二五”以来,全省道路客运公交化改造线路54条,改变了车辆空驶率高、沿街兜圈、盲目竞争等现象。大力发展甩挂运输、快件、零担班车、集装箱多式联运运输。十堰亨运等5家甩挂运输项目纳入国家试点。

    完善机制 推进低碳运输新突破


  试点就是重点,重点就是政策。省厅积极争取市政府及市直相关部门的支持,同时,对于试点方案中涉及的“十二五”规划内项目,省厅优先安排计划,计划外项目,明确在规划中期调整时重点予以研究,试点示范项目,优先予以支持。
  通过试点,武汉、宜昌、襄阳、十堰、黄冈、荆门等地七家LNG加注站开通运营,黄冈东方客运公司79台道路客运车辆、十堰公交集团64台城际公交客车使用LNG。目前,全省使用LNG车辆达500余台,使用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的公交车有2673台, 双燃料车有1488台,混合动力车787台;使用双燃料(含天然气)出租车有24500多台。清洁能源的推广应用,有效地降低了碳排放。
  日前,湖北省公布低碳交通运输基地和交通节能减排示范企业名单,湖北省两批确定的低碳交通推广基地累计达到4家,交通节能减排示范企业累计13家。这些运输基地和示范企业,充分发挥了龙头作用,在多个领域取得效果。省厅还将绿色低碳理念融入行业管理之中,将ETC系统设置情况作为项目审查、项目交(竣)工验收内容之一,并作为高速公路联网收费并网检测的控制标准。要求在建、拟建高速公路ETC车道实际覆盖率不低于60%,前者ETC建设相关费用纳入公路项目建设总投资,后者ETC系统费用纳入公路项目总估算。目前全省高速公路建成ETC车道57条,日均流量1.8万余辆。使用ETC通行,收费站前后300米有效区域内,单车油耗降低约50%,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含量分别减少约71%和48%。            (彭刚 高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