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交通报湖北站 - 湖北交通新闻
武陵山区“愚公支书”天堑筑通途
“左有石柱河,右有洋芋河,前面梯子河,后面大山坡,祖祖辈辈像骆驼。”这就是恩施州建始县店子坪村交通窘境的真实写照。建始县是全国贫困县,店子坪村位于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山区,三面被河流和深谷切断,背倚峭壁。奇险的路况大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骇人气势。“村村通”工程只能修到位于村边的村委会,成了一条“断头路”。
然而就在这种交通闭塞条件恶劣的穷乡僻壤,还生活着7个小组,185户人家,720口村民,距乡集镇28公里,恶劣的交通状况曾夺去了数口人的鲜活生命,亦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
据村民介绍,全村每年数十万元的生产生活物资全靠肩挑背磨。别人花几元钱搬到家的一吨水泥,他们需要以10元/50公斤的价格请人背驮。同样数目的钱,河对岸的人修两栋房子,这里还修不起一栋。交通困境造成了“本地姑娘急于走出去,外地姑娘不愿来”的尴尬局面,全村28岁以上的光棍达40余人……路成了当地人心中无法抹去的伤痛。
王光国,店子坪村村支部书记,40来岁,个子不高,满手老茧,岁月的沧桑刻满了脸庞。面对令人胆战心惊的悬崖峭壁,他炯炯有神的目光中充满了坚毅,掷地有声的话语中充满了果敢。“我们不能把不通公路的贫困留给下一代,自己不想办法就永远没有办法,10年修不完,就修15年,15年修不完,就修20年!”这位大山汉子面对崇山峻岭发出了豪迈誓言。
6年来,矢志不渝的王光国带领百余留守老人、妇女,甚至有些做工的村民用背篓把孩子带到工地上,不畏严寒酷暑,不惧生死凶险,在悬崖峭壁上用炸药、钢钎、锄头、簸箕等最原始的修路工具,一寸一寸地凿出了一条长3公里的百姓“致富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愚公支书”、百余名“搬山勇士”成了悬崖峭壁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伴随着一声声铿锵有力的号子,用感人至深的不屈修路精神谱写了新时代“愚公移山”的佳话传说。
“愚公移山”2000多个日夜饱含的艰难、辛酸和苦楚可想而知。在施工现场我们亲眼见证了修路的奇迹,当被问及是什么力量支撑他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一干就是6年时,王光国停下手中的钢钎,抹了一把头上的汗,微微一笑:“要说力量,一是信念坚守的力量,我坚信要为村民修条致富路。二是榜样的力量。”父亲王从新是自己的榜样和心目中的英雄。父亲是老村主任、老党员、上世纪80年代的县人大代表。改革开放之初,父亲带领店子坪村人搞农田水利建设,推广优良品种,解决了全村人的温饱。后来父亲又带领乡亲们自力更生,使村里通了电,讲机耕道修进了村。凭扎实的工作作风赢得乡亲们的拥戴和信任。受父亲的影响,他暗下决心,也一定要为当地老百姓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而这一坚持就是大山深处6年的风餐露宿。
修路出山的信念从来没有动摇过,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王光国回忆说,2007年一场山洪将他们千辛万苦,耗费几年心血在河谷上垒起的一道20米长的驳岸毁于一旦,“轰”的一声巨响,他当时才知道了什么叫死亡和恐惧,在场男女老少全懵了,忍不住嚎啕大哭。但他坚信双手可以改变命运,在他的鼓励和带领下,修路攻坚战再次打响。
不甘崇山峻岭的阻隔,任凭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脚板把胶鞋磨穿,誓把天堑变通途。3公里的阶段性胜利对于王光国连通外面世界的13公里修路蓝图,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
村民的壮举让世人为之动容,他们的事迹经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各大媒体报道,引起广泛关注。省委书记李鸿忠指出,要将店子坪人的事迹作为全省“十二五”时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典型来宣传和弘扬。恩施州委书记肖旭明专程到该村看望慰问群众,要求发扬光大这种自强不息、敢拼、敢干、敢闯的精神。
愚公精神感动了神州大地,各级政府伸出了援助之手,建始县交通局已完成该路的勘测设计工作。各地热心观众也纷纷捐款奉献爱心,相信有了万千力量的汇聚,王光国一定能早日兑现诺言,修通这条寄托几代人希望的通往百姓心坎的“致富路、幸福路。” (王林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