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交通报湖北站 - 湖北交通新闻

真情结对惠民生 喜看乡村展新颜

——省交通运输厅“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浒子口村活动纪实

2012-01-06     浏览(45)     (0)

   

    2011年11月26日,黄冈市黄州区陈策楼镇浒子口村锣鼓喧天、彩旗飘扬,整修一新的村庄道路展现出新农村建设的勃勃生机,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唐元为新落成的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揭牌,标志着省交通运输厅圆满完成了与浒子口村“城乡互联,结对共建”的帮扶共建任务。
    2009年底,按照省直工委“城乡互联,结对共建”工作部署,浒子口村成为省交通运输厅的结对帮扶点。两年多的日日夜夜,交通运输人围绕“建强一个好班子、制定一个好规划、兴办一个好项目、建设一个好阵地、完善一套好制度”的“五个一”要求,坚持走村路、访民情,把结对共建作为交通知民忧、解民难、惠民生的生动载体,把让浒子口村的乡亲们过上更加幸福的好日子作为最大愿望。村组路修通了,经济发展的路子明了,群众服务中心立起来了,苗木基地建起来了,浒子口的村容村貌发生了明显变化,交通与村民的感情更深了,交通党员干部受了教育、作风更实了,交通运输人在浒子口村的土地上升华民生情怀,镌刻下了“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深刻印痕。

感情结对——把村民热情聚起来

    浒子口村经济发展滞后,2009年、2010年人均收入4300元,村民迫切盼望迈入富裕生活行列。面对共建之初村民的热情期待,厅党组立足真情结对,特别加强引导,着力架起交通与贫困村的连心桥,当好村民致富的贴心人;结合“三万”行动,率领黄黄管理处成立工作专班,派驻入村工作组,采取入户走访、专题座谈、书面告知、会议传达、电话沟通等方式,深入农户家中、田间地头“摸家底”,用真情与农民交流,敞开心扉与农民交朋友,用农民的角度思考问题,切身体验村民困难,了解村民需求;厅党办、黄黄管理处领导先后30余次到浒子口村现场指导开展通村公路改建、工程验收检查等活动,召开镇、村两级负责人及黄冈市有关单位驻村工作组见面会、村民代表大会;黄黄管理处领导还深入七个村民小组交流座谈,收集各类意见建议50多条。结对两年来,专班人员进村入户亮身份,广泛宣传省直工委、厅党组“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和新农村建设的政策精神,鼓舞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村创业、建设家乡,鼓舞村民种植经济作物、发展集体经济;针对走访发现的群众困难,开展“真情助困进万家”等活动,为空巢老人整理内务,送去慰问金、大米和食用油,为困难学生赠送学习用具,捐赠助学款1500元,用春风化雨般的行动温暖帮助村民。一位老人在交通干部入户调查时感慨地说,自己在年轻搞“集体”时见过“工作组”,隔这么多年工作组又来做事,党的政策没有变。随着走访的深入,入村工作组在干部群众中获得了极大的信任度和影响力,成为大家咨询政策、指导就业、交流思想的重要对象,成为带动干部群众克难致富的主心骨、强心剂、贴心人,年纪大的人想聊个天都愿意找到他们,切实起到了用党的富民政策、交通运输人结对帮扶的深厚情谊凝聚带动村民群众,点燃群众共创富裕的信心激情的积极作用。

组织联建——让致富核心强起来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加强浒子口村新农村建设,还必须从根本上建强村级组织,建好带领村民走向幸福的“火车头”,特别提升村级组织谋发展、促增收的能力本领。工作组分析浒子口村资源特点,聚合发展优势,对照城乡一体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制定了符合实际的“十二五”发展规划;制订完善《党支部工作制度》、《村委会办公制度》、《村规民约》、《妇联工作制度》、《计划生育工作制度》、《民兵连工作制度》、《农家书屋管理制度》、《团支部工作制度》系列制度,制定村党组织“三会一课”、党务公开、村务公开、民主评议党员干部、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等制度,并上墙公示、指导该村落实好各项制度,做到经常开展各项活动,认真做好活动记录,大幅提高了村务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两年来,在工作组帮助下,浒子口村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以及妇代会、团支部、民兵连等群团组织设置健全,还组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经济社会组织,各类村级组织的设置完善和规范运作强化了村集体的核心凝聚作用,成为村民生产生活的动力和推手。工作组带动村党支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认真执行“五评议五公开”工作法,结合村子实际,以“班子成员政治素质过硬、作风务实、团结和谐,在群众中有威信,在带头带领致富方面有思路、有办法”为指标,加强党员干部能力作风建设,为群众办了一批好事实事,锤炼增强了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还培养发展了5名35岁以下的年轻党员。经过系列活动和措施,村领导班子眼光开阔了、思路清晰了、信心更足了、干劲更大了,村级组织运行更加健全、力量增强了,在2010年度村民座谈测评中获得97%的信任支持率,成为带领村民致富的坚强核心。

项目共建——把经济造血功能提起来

    省厅派出调查组,查找出造成浒子口村集体经济薄弱的主要原因,一是农业种植养殖技术含量低、产量低,作物品种落后;二是产业结构单一,缺乏结合市场需求和村组优势的规模型集体经济项目,必须着力增加农业经济技术含量、改变经济结构、培育主导产业。工作组着手抓培训、引技术,针对该村存有蔬菜种植基地的实际,带领村“两委”成员前往天门市双剅口村学习冬暖阳光蔬菜大棚生产技术;针对村民水产养殖技术落后、大中农作物病害频繁的问题,举办“送科技下乡”农技知识专题讲座,邀请6位专家上门就渔业养殖、大中农作物种植、创业就业指导等进行授课,活动当天吸引100多位村民现场咨询,很多农户带着问题请专家“一对一”会诊;并借机建立起该村与农技专家间的固定沟通渠道,确保村民长期获得免费技术支持,同时还捐赠农技书籍300余本,满足村民对农业技术的需求。工作组着手跑市场、引项目,结合浒子口村北与团风县上巴河毗邻、拥有黄砂资源等优势,邀请黄石市制砖产业大户和有关苗圃产业专家前往考察洽谈,积极探索发展集体经济项目的新路子。在黄黄管理处的大力帮助下,目前,该村已建立起面向高速公路绿化市场的笔柏苗木种植基地,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了村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

基础援建——让村容村貌亮起来

    长期以来,浒子口村连接其交通要道106省道的1.8公里进村路为土渣路,坑坑洼洼、下雨天还陷住车轮,很多车辆不愿意进去,村里多次组织维修,但因道路基础差,屡修屡坏。省厅筹措专项资金40万元,邀请黄州区交通局通村公路技术专班提供技术和规划支持,修建了一条平整宽敞的水泥路,解决了村民行路难问题,方便了物资运输,还让一些想从事运输的村民打消了顾虑。该村办公楼因年久失修,损毁、漏水等问题严重,服务设施欠缺,满足不了干部群众工作生活需求。省厅筹措资金,建起一座新的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开辟便民服务大厅、党员活动中心、远程教育中心、两委办公室、便民超市、综合治理室、农家书屋、空巢老人活动中心、群团活动中心、计划生育办公室、妇检室、谈心说事室、档案室和多功能会议室,并购置办公设备,捐赠办公家具用品300余件,指导该村实行干部轮流值班等制度,为村民群众开展代办等服务,真正使服务中心成为了政务活动中心、村民休闲活动场所、文化引领中心和党员群众联系的纽带。省厅还在该村开展排水沟、路肩带等附属工程,以及万亩农田和村庄整治,为绿化道路村庄种植树木100株,有力改善了基础设施条件,亮化美化了村容村貌,使该村新农村建设迈上了新台阶。

文化带动——把文明风尚树起来

    文化是发展之魂,只有提升了村民文明素质,才能让浒子口村的新农村建设拥有源头活水。省厅向浒子口村农家书屋赠送图书200余册,并联系省体育局为该村开辟休闲健身场所,送去健身器材;坚持以党员带动群众、青年人带动中老年人,依托新建的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带动该村开展经常性党员群众学习、技能培训、文化娱乐等活动,黄黄管理处领导多次为村党员群众作辅导报告,与村民开展篮球比赛等活动,用文化活动把村民群众从抹牌闲聊等活动吸引到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医务室、健身场、便民超市和篮球场上来,用丰富健康的文化生活占领农民空闲时间。入村工作组还针对村子环境脏乱差现象,协同黄州区交通局开展“服务群众办实事、锤炼党性转作风”主题实践活动,开展了为期半天的义务劳动,帮助村民清除生活垃圾,并针对这一问题投资建设垃圾固定堆放场所16个;加强文化宣传,指导该村制定文明公约,通过新设立的村务公开栏、文化宣传栏宣传“三农”政策、农村养老保险政策、环境保护和卫生知识,传播新人新事新风气,逐步带动形成了健康文明的农村生活新风尚。
(文/申燕  刘秋林  图/潘庆芳  王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