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施建设是民生工程,更是经济发展的“血脉”。 2011年 ,大规模、高密度的投资建设,悄然改变着荆楚大地的面貌。放眼全省,交通建设日新月异,重点工程鏖战正酣。经济“血脉”活力四射,为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提供养份。
项目建设热潮涌
2011年12月16日,武汉新港阳逻核心港区一片繁忙,一个个大型集装箱从五湖四海汇集于此,通江达海,蔚为壮观。
3年前,省委、省政府提出,将武汉新港打造成为集现代航运物流、综合保税服务、先进港口设施与经济技术开发为一体的现代港,水水、水陆中转的枢纽港,中西部走向世界的国际港。
2010年,武汉新港货物吞吐量突破1亿吨,成为长江中上游首个“亿吨大港”。2011年1月至10月,武汉新港投资完成94.73亿元,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货物吞吐量9516.5万吨,同比增长17.63%。
目前,以武汉新港为核心的全省在建港航项目投资规模达到150亿元,创下历史最好水平。
“十二五”开局之年,以交通、城建等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热潮涌动,拉动经济增长、惠及大众民生。
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大动脉。2011年,全省公路水路固定资产投资超过500亿元,一座全国综合交通运输的“立交桥”,一个承接东西、连通南北的中部交通运输枢纽,正在楚山汉水间加速构建。建设全国性铁路路网中心、全国高速公路网重要枢纽、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全国第四门户机场,朝着这个目标,湖北快步前行。
融资渠道新突破
这么多道路、港口等工程同时上马,钱从哪里来?
去年以来,省委、省政府高位推动,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为拓宽融资渠道攻坚克难,实现了一个个新突破。
122家中央企业结队前来,5200亿元资金、78个重点项目遍布荆楚,通畅“血脉”;
省联发投、省鄂西圈投、省交投、省长江投等六大省级国有投融资平台公司主动担当,为项目投融资想办法、找出路;
国开行、农行等在鄂金融机构集体发力。信贷、信托、股权合作、短融、中票、企业债券等融资方式轮番上阵,为重点工程提供坚实后盾……
同心破困境,合力谋发展。一个多元化、多渠道的基础设施投融资机制正在探索中完善。
高速公路招商引资及建设开始“以省为主”转向“以市州为主”,港航建设由“以部省投资为主”转向“多元化筹资”,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进军交通建设投资领域。在港航建设完成的投资中,地方政府、中小型民营企业、大型企业投资占比超过70%。
幸福味道大家尝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今年的金秋十月,白沙洲高架、珞狮北路高架、金桥大道高架等武汉市一批城区交通工程相继通车,昔日拥堵的江城迎来久违的畅通感。
今朝荆楚,基础设施日新月异,百姓脸上笑意盎然。
变化真大!变化真快!走出家门,车行路上,赞叹声中充满自豪。
探亲、访友、旅游,人们出行在提速。以武汉为中心的1小时交通圈、省内城市2小时交通圈和国内主要城市4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
从水果湖到汉口火车站,开车40分钟就到了;从武昌火车站出城,8分钟车程就够了。
东湖沙湖两湖连通,“楚河汉街”刚刚亮相,赞叹连连。市民争相出游,在熟悉而又陌生的家门口拍照留念。外地客人慕名前来,流连忘返。
每条路,每座机场,每个港口,都是牵引地方经济腾飞的高速引擎。恩施药化产业、黄冈船舶制造等一大批产业集聚区如雨后春笋,争先发力,迅速成长为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增长极。
畅通“血脉”助崛起,幸福味道大家尝。携起手,同心干,一幅幅新的民生画卷在我们手中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