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交通报湖北站 - 湖北交通新闻

路,在脚下延伸

——“十一五”竹溪县交通建设巡礼

作者: 李新华 张波     
2010-12-24     浏览(45)     (0)

决策篇:目标就是使命
  竹溪县素有“中国有机绿茶之乡”、“中国茶叶之乡”、“中国魔芋之乡”的称誉,有机绿茶、魔芋精粉远销欧洲、韩国等地。这样一个资源富集的山区县,为什么不能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出路又在哪里?
  “十五”末、“十一五”初,竹溪县境内公路路网结构不尽如人意,铺路石材缺乏,晴通雨阻,时有发生。为此,2006年,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十一五”进一步加快竹溪县交通事业发展决定》。决定“十一五”末形成“二纵六横十口八站”的内畅外联、循环贯通、结构合理、便捷快速的网络体系,实现交通服务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由基本缓解向总体适应的转变。
  俗话说,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领导者认为,尽快实现县通乡及村村通水泥路,是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只有交通发展了,农民才能减轻肩挑背驮的痛苦,泉溪的洋芋、丰溪的中草药、天宝的板石、汇湾的茶叶、桃源的烤烟等才能顺利地运出来,产品优势才能尽快形成商品优势,进而形成经济优势。

建设篇:踏平坎坷成大道
   “十一五”以来,县委、县政府结合该县实际,制订《关于加快竹溪县交通事业发展工作的意见》,顺应全省交通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四个转变”,变部门办交通为社会办交通,成立以县长任指挥长的公路建设指挥部,切实把公路建设作为加快该县发展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
        为确保全县农村公路建设顺利推进,成立竹溪县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公室。每年年初县政府与各乡镇政府及县级有关部门签订《目标责任书》,将农村公路建设作为对乡镇及部门主要领导业绩的考核内容和奖惩的重要依据。
        为破解资金难题,他们采取几个“一点”的办法多方筹资,确保了农村公路建设资金及时到位:县级财政“补”一点,受益村“集”一点,动员社会“捐”一点,优惠政策“免”一点,严格施工“省”一点。
        水坪镇前进茶场是该县有机茶生产重点村,也是全县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2007年,上级“以奖代补” 61.9万元,在县镇两级的扶持下,自筹资金40余万元,兴修了6.19公里的水泥路。路通了,该村群众致富的劲头更足了,许多农民通过发展第三产业,走上致富路,盖起了两、三层的小洋楼。
        通过实施“村村通”工程,通上水泥路的建制村增加到392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98.2%。

成果篇:路在脚下延伸
        投资规模创历史新高。“十一五”期间,全县完成交通建设总投资14.7亿元,资金总投入相当“十五”期的4.5倍,有力促进了交通事业快速发展。
        全县交通网络骨架基本形成。谷竹高速公路开工建设,结束了该县无高速的历史。通过对白竹公路、兴界公路等干线路网的改造,全县二级公路总里程达到208.056公里,100%的干线公路基本达到高等级标准,已初步形成以城关地区为中心、以干线公路组成的“二纵六横”为骨架、农村水泥路为脉络的公路交通网,对竹溪县融入十堰交通枢纽创造了条件。
        等级公路比重大幅度提高。在通车公路总里程中,等级公路里程达到2363.886公里,等级公路比重占72%,比“十五”末提高约15.2个百分点。
        农村公路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截止2010年底,全县农村水泥路总里程达到2049.29公里,实现98%以上的行政村通水泥路;新建、改扩建经济断头路和省级出口路239.8公里。此外,还多渠道筹集资金2000余万元,新建标准化渡口15处,新建等级客运站9个,其中二级客运站1个,三级站1个, 五级站7个,候车站棚159个,实现100%的乡镇和90%的行政村通达客运,有效改善了全县人民的出行条件,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