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东莞县志》卷九十七有言,“茶山文物往时甲于莞邑。”
茶山人广植莞香,莞人罕知,[民国]《茶山乡志》亦不载,特为详述。
我国现存广东最早的方志——陈大震[大德]《南海志》有一段记叙:
榄香为上,香即白木香材,上有蛀孔如针眼,剔白木留其坚实者,小如鼠粪,大或如指,状如榄核,故名。其价旧于银等。今东莞地名茶园,人盛种之。
“其价与银等,客旅多贩焉”,可见其价格之高,生产之盛。
[大德]《南海志》成书于大德八年(1304),大德八年已称“旧”,东莞茶园盛产香,当在宋代。
明代中叶,莞香的生产情况,现存在东莞最早的方志——[天顺]《东莞县志》(残本)卷一说:
邑之三、四都(霖按:明代三都,地域在今茶山、东坑、寮步、常平、大朗、横沥一带;四都,在今博罗的菉兰,下南,东莞的石排、企石一带)皆产香。唯茶园土宜为最。
明代末叶莞香的生产情况,明人周嘉胄的《香乘》谓莞人“种香树,如江南艺茶趋利。”还特别指明东莞茶园人植香为盛。
至明代中叶,茶园之香,仍为莞香之翘楚。
[嘉靖]《广东通志稿》在叙述莞香品类马牙香、钉头香、榄香、甲香、笺香、白木香、片香之后,云:“诸香出东莞茶园村,他处虽有,终不及茶园。”
茶园产香,以金钗脑所产为最著。屈大均《广东新语》云:“莞香,以金钗脑所产为良。”金钗脑,山名。明东莞茶山人林光《南川冰蘖集•金钗脑墓松记》记述金钗脑在茶园东约五里处,林光祖茔在其地。
明代理学家广东新会人陈献章(1428—1500)有入室弟子林光、袁晖,林、袁为东莞茶园人。林、袁回籍后,陈献章多次到茶园探访,其赠林、袁二人诗多言及莞香,如云:
长与白云为洞主,自栽香树作斋邻。
(《陈献章集》)卷五《宿榄山书屋》)
榄山,在茶园;榄山书屋,为林光所居。
山中旧坐香根老,耳畔新声木铎长。
(《陈献章集》卷五《闻缉熙授平湖掌教》)
峡束湾湾一水长,商船无日不苏杭。
千村万落无穷村,尽是袁郎柜里香。
(《陈献章集》卷六《茶园曲•寄治香柜袁晖》)
袁晖,善以香木制柜。
屈大均说:金钗脑所产之香甚佳,“其香种至十年已绝佳。虽白木,与生结同。”不过“地甚狭,仅十馀亩。”(《广东新语》卷二十六《香语》)
明至清初,莞香产地,最佳者还是茶山。[康熙]《新修广州府志》云:
香树出东莞县四十里茶园村,村中人皆业香,故漫谷尽植之。树梢老,乃于春夏之交,凿而窍之,经雨露渐渍,凝成黑色,然后取焉。在其本七八寸。俟经岁则又取焉。(略)其他村虽有之,然终不如茶园云。(卷十《物产》)
茶山的南社,在清初,亦有香树种植。屈大均《翁山诗外》卷十六《喜谢九丈自莞中见过之作》诗云:
咫尺乡园未得还,城中闭户亦深山。
故人只有香农父,来共琴书一日闲。
汝种多香与子孙,胜于全买荔枝园。
紫囊一树人争食,明岁招予作白猿。
谢九丈,名重华,南社人,明代遗民。
自清中叶以后,南社再不见有种香的记载。
自明末初,产香之地,逐渐转到大岭山之马蹄冈、金桔岭,及寮步之牛眠石一带。
正因为茶山在明代商贸懋兴,又有价值甚昂的莞香出产,故此富甲一方;因而随之人才辈出,文化繁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