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医科大学 - 《徐州医科大学报》
外婆的餐桌
作者:吴桐 ★06麻醉
外婆是个医生,对家里的餐桌自然也就倾注了更多的关注。
外婆是有名的巧妇,但也遭遇过无米之炊的困境。妈妈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初,那时的物质极其匮乏,为了让她吃上个鸡蛋,要跑到人家鸡窝边等着,否则就会被别人买走。两个舅舅出生后,一些食品虽然有供应,但都是计划供应。到了逢年过节半夜就要起来去排队,也只有过年时才能吃上一顿“主料很不突出”的肉饺子。由于肚子里没有什么油水,粮票总是不够,只好偷偷到黑市买点地瓜干、玉米磨成面填补总是感觉不饱的肚子。身体比较好的妈妈那时最羡慕好生病的舅舅,因为在她年少的心里 有 一 个 固 执 的 念头———生病了就可以吃到一点好吃的。
外婆是非常勤劳的,她决心自力更生改善餐桌的状况。外婆把院子里的空地都开辟成了菜地。为了充分拓展空间,还在房前屋后种上攀缘类瓜果。在一个个夏天的早上,院子里、树上、房顶上到处都开满了黄色的南瓜花、丝瓜花,白色的葫芦花,紫色的梅豆花。这样,不仅家里的餐桌变得五彩缤纷,左邻右舍、亲朋好友的餐桌上也常常会出现外婆家的产品。外公还带领孩子们建造了两层的鸡舍,为外婆的餐桌提供了优质营养。妈妈每当提起当年手捧着粉嘟嘟、热乎乎的鸡蛋情景时,脸上总是溢满着幸福。直接的成果还表现在:1979年妈妈参加高考的三天里,每天早上可以独自吃一只鸡蛋;1980年大舅高考的前一个月开始,都能每天独自吃一只鸡蛋;1982年小舅高考前的一年里,天天都能独自享用一只鸡蛋。
外婆是很爱孩子的,尤其“隔代疼”的孙辈。1987年,随着我和两个表妹的陆续 “面世”,极大地激起了外婆要彻底提高餐桌营养的愿望。幸逢改革开放搞活,社会物质大大地丰富起来,家里也有充裕的购买力。于是,外婆是翻着花样改善伙食,我和妹妹们从胖娃娃成长为小胖墩。在妈妈多次抗议无果的情况下,我被迫进了小学的田径队,用以遏制我身体的不断膨胀。
外婆是与时俱进的,她不断地进行着餐桌革命。退休之后,她变得有闲也有钱了,尤其是在美国探亲生活了两年回国之后,她对自己崇尚的餐桌理念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于是她积极行动起来,报纸、电视中健康的生活方式、饭菜中合理营养搭配等知识使她乐此不疲。电视中的“天天饮食”、“家有妙招”、“为你服务”等是她锁定的栏目,她还时不时地拿个小本记下一些操作方法,热心地向周围的人推广,就连她买的日历牌也是每天一菜。现在她的餐桌上的饭菜从形式到内容都有质的飞跃,并赋予了它们很多的诗意。
如今,70多岁的外婆正有滋有味地享受着小康生活,满心欢喜地经营着她的餐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