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医科大学 - 《徐州医科大学报》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记“徐州市师德先进个人”徐铁军老师
初秋的一个下午,落日润红了西天,清风氤氲着桂香。笔者在前往相约地点的路上想到还要对忙碌了一天的研究生学院徐铁军院长进行一系列的访问,感到些许不安。
见到如约而至的徐院长,笔者顿时被他周身的儒雅气质所折服,没有想象中的疲惫,代之以笃定从容、虚怀若谷,言谈举止无不折射着 “大家”的风范。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辛弃疾1983年,意气风发的徐铁军毕业于徐州医学院医疗系,留在解剖教研室任教。当时解剖教研室的领导是徐医创始人之一王平宇教授。被王教授那种身先士卒的工作热情所感染,作为年轻教师的徐铁军刻苦钻研业务知识、积极提高自身修养和教学能力,在教学、外语、科研三方面不断取得突破,教学成果斐然。天道酬勤,一直被认为枯燥晦涩的解剖学在他的讲解下成了极富趣味的形态课程,学生们学习解剖的热情急速升温。
当谈到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时,徐院长诙谐风趣地告诉笔者,他小时候参加文艺演出,很喜欢舞台表演,便将自己的特长发挥在课堂上。“我在上课时注重声音抑扬顿挫,避免平淡乏味,就像演出一样,讲求临场效果”,“由于解剖学是一门形态学,因此要把图、文、标本模型进行对比。现在多媒体技术发展之后,在做教学的PPT时画面要整洁、简明、扼要,效果会更好一些”,徐院长如是说。
1996年神经生物学教研室成立,徐铁军又被委以重任,参与神经生物学教学。这一时期的工作重点是研究生教育。为了帮助同学们顺利完成从本科生到研究生的角色转变,他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总结了一套适用于研究生的教学方法。徐院长语重心长地告诉笔者:“研究生顾名思义就是要研究,要想搞好研究,必须要具备两个方面:创新思维和遇到问题深究下去的好奇心。钻研学问,除了靠兴趣和好奇心之外,就是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和知识结构。因此,我在教学时力求从方法学上讲解如何创新、知识理论的形成过程以及技术方法的进步对其产生的作用,并适当在课件中加入诺贝尔奖得主的相关介绍,从而提高大家的兴趣。”
徐院长所做的这一切只有一个意图,就是“同学们课后能感到学到东西、受到启发”,简短质朴的一句话,却涵盖了一个教师最完整的人生信条。
做事力求实际,不尚虚声,这就是徐院长,他把自己对学生的殷切期盼倾注到讲课上的每一字每一句,融入到精心制作的教学课件的每一个标题每一张插图。
“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乌申斯基谈到对于自己的学术研究和教学理念影响最深远的人,徐院长满怀敬意地再次说出了王平宇教授。王教授作为老一辈的解剖学家,也是徐院长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在徐院长的眼中,王教授是一个事业心非常强的人:“那时尸体上的福尔马林味呛得人喘不过气、直流眼泪,即便在那种艰苦的条件下,王教授仍具有高度的科研热情,孜孜不倦地钻研、教学。他乐观向上的精神、遇事积极、心胸开阔、充满勇气的特质,对我人格的形成有很大帮助。”
明朝儒学大师李贽曾说过:“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王教授的躬亲典范深深塑造了徐院长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其开启了通往人生巅峰的智慧之门。
怀着对王教授言传身教的感恩,对王教授园丁精神的传承,徐院长极其关心学生的治学、生活和成长,倾尽全力地为学生传道授业、启迪人生,终成为了实至名归的“师者”。
“用心做人、做事、做学问”———徐铁军徐院长曾分别赴美国芝加哥大学、伊力诺依大学芝加哥校区留学,笔者希望他讲述一下鲜为人知的留学经历,徐院长谦虚地笑了笑,娓娓回忆道:初到美国便被其先进的硬件设施所震惊;第二次赴美便有了这种真切的感悟 ———“我们完全有能力跟得上甚至超越发达国家的步伐”。用先进的管理推进教学事业,抱着崇高的集体荣誉感,徐铁军院长将整个生活投入到工作中。为此,他甚至忽略了家庭和亲人。
“用心做人、做事、做学问”这是徐院长在谈话中反复强调的一个平实信念,但是字字真谛,“要想用心做事、做学问,前提就是要做人,要做一个合格健全、身心健康的人。”
时至深夜,秋风渐凉,伫立窗前,笔者忽然想到杜甫的一句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那种淡定、那种泊然,正是徐铁军院长为师之德以及魅力人格的生动写照。(王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