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 - 《中国农大校报》
他山之石,如何攻玉
柯炳生校长谈考察加拿大高校的感想与思考(下)
本文介绍了中国农业大学参观访问加拿大高校的经验,包括国际化、学术研究环境、社会筹资环境、学生工作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文章认为,学习和借鉴加拿大的成功做法与成熟经验,结合中国特殊的国情和校情,对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有重要推动作用。
第五,国际化问题
国际化包括两个方面:教师和学生。在教师方面,加拿大大学的主要措施是通过加拿大首席科学家政策,吸引国外的优秀教师来加拿大任教,包括在国外工作的加拿大籍教授和外国籍教授。我国可以学习和借鉴类似的政策。不过,中国的农业院校在这方面,面临着一些不利的条件。主要是改革开放初期实行的公派留学生计划,到80年代末期就中断了,出国留学变成以自费为主,而自费留学生学农业科学的相当少。因此,农业院校在面向国外招聘时,来应聘的很少,因为根本就没有多少学农的留学生。近两年来,国家重新恢复了公派留学生政策,中国农大积极落实此项政策,克服了各种困难,在全国完成率比较低 (不到30%)的情况下,中国农大每年都超额完成选派任务。相信若干年后,这些留学人员将成为主要的引进人才招聘对象。
在教师方面,中国的大学需要推进国际化的另一个方面,是积极推进教师的出国进修和交流。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一些重点大学的中青年教师出国的积极性不高,出国的补贴待遇偏低可能是原因之一。中国农业大学采取了鼓励教师出国进修的政策,目标是使得外语水平达到要求的中青年教师,包括公共课和基础课老师,都能够得到出国进修的机会。同时,制定计划,改变以前的出国进修目标几乎完全是做合作研究的现象,以提高一些重点课程和骨干课程的教学水平为目标,选派教师出国专门研究国外这些方面的教学经验。
在学生方面,加拿大大学的做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积极扩大国际生源,一些学校都明确地提出了发展留学生比例的目标;二是积极鼓励学生在校期间,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到国外考察和实习。借鉴加拿大的经验,中国农大正在积极改善安置和接待留学生的住宿设施,争取大幅度提高接收留学生的数量。同时,继续积极做好公派留学生的选派工作,除了继续从在校研究生中选拔之外,也从今年开始从优秀本科毕业生中进行选拔。今后可继续加大从优秀本科毕业生中选派的数量。此外,继续扩大“2+2”合作办学的规模,包括扩大国外合作学校的数量,尤其是扩大与国外名校的合作。
第六,学术研究环境
加拿大学校中教师的学术研究环境是比较宽松的。来自外界的各种干扰很少,也很少需要应付各种形式主义的会议、考核、评比等,从而教师可以集中精力于教学和科研工作。另外,学校提供的各样管理服务也比较到位,有助于教师大大减少花费在非业务工作上的时间,提高业务工作效率。如何为老师们创造和提供一个比较安静的环境,尽一切可能减少各种非业务性活动对他们的干扰,这是学校领导和管理部门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这也是如何把宝贵的人力资源利用好的要求。对于属于学校自己可以决定的事情,一定要采取务实的态度,尽可能精简会议、表格、评比等非业务性活动;对于来自外部的不是学校自己可以决定的事情,各个相关管理部门一定要尽力提供服务,尽可能地为老师们承担一些负担,减少老师们应付那些程序性质的表格填写等方面的琐碎工作。
第七,社会筹资环境问题
所考察的加拿大高校中,均高度重视社会筹资工作。所有的学校都确定了一位副校长,专门负责社会筹资工作,并且有一个相当庞大的专门机构和人员队伍。从社会上所筹集到的捐助资金,占到了这些学校办学经费中的相当比例,有的学校达到了学校支出的三分之一,有的比研究经费还多。社会捐资对这些学校的发展发挥了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就筹资的来源结构看,以企业和慈善机构等单位捐款为主,个人为辅。在个人捐款中,校友占据着重要地位。
学习、借鉴加拿大等国家的经验,加大我国高校社会筹资的力度,需要国家宏观政策支持和学校自身的努力。在宏观政策支持方面,一是要简化审批程序,鼓励各个学校建立教育基金会,作为募集和管理社会捐资办学的平台;二是制定和完善有关税收减免政策,将捐助办学(以及其他公益性事业)的资金,从企业的纳税收入额度中进行扣除。中国农业大学今年申请设立学校的教育发展基金会,已经获得了教育部的批准,现已上报国家民政部。学校将加强教育发展基金会和校友会的工作,广开各种渠道,募集社会资金,用于学校的事业发展,尤其是用于各种奖励优秀学生和资助困难学生等与学生直接相关的项目。
第八,学生工作问题
加拿大在学生工作方面,主要是在学生资助、管理与校际流动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之处。在学生资助方面,本科生主要是通过募集社会资金,建立各种奖学金和资助项目,确保每个学生都不会因为经济困难问题而影响学业。尤其在研究生的资助方面,确保每个研究生都得到资助,其中生活津贴的水平也比较高,可达到大学毕业生薪酬水平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左右。中国农业大学从今年开始,取消了公费生和自费生的区别,对于所有研究生新生均实行同等待遇,并大大提高了奖助学金标准,其中的最低标准扣除了免除学费的部分后,也明显高于国家原定的公费研究生生活津贴标准。这种做法相当于对所有新生都免除学费并且提供生活津贴,是国内高校的特例。当然,研究生的生活津贴水平,与加拿大的相对比例水平比较,仍然偏低,今后还需要通过争取国家资助和研究经费,创造条件不断加以提高。
在校际流动方面,加拿大高校均采取了比较灵活的政策,可以分为“向上流动”和“向下流动”两种情况。向上流动,是指在一些专科性或者高职类的学校中,例如社区学院或者大学学院,学生经过一段学习之后,如果表现突出,具备了进行深入的理论性学习的能力,可以申请到别的大学中继续深造,原来的相关学分可以带入新的学校。向下流动,是指在大学学习的学生,如果在学习期间感到困难,或者兴趣发生了转移,愿意选修实践性更强的专业,学生可以申请转入大学学院或者社区学院继续学习,原来学过的相关课程学分也可以转过去。中国农业大学每年都有几十名学生因为课程学习困难,不及格学分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不得不进行退学处理。面对这些数字,尤其是读到退学学生家长的来信,我深切地感受到退学处理对这些学生和家长所造成的伤痛,都感受到一种非常矛盾的心情。如果建立一种机制,允许这些学习困难的学生转校,到其他更适合学生接受水平的地方院校、大专或者高职学院继续学习,那么无论对个人、家庭还是社会,都是相对比较好的安排,会减少个人和社会利益的损失。
在学生管理方面,加拿大和欧美其他国家的高校一样,高度重视和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学生在生活服务等方面,对学校的依赖程度也比较低。例如,所考察过的几所加拿大高校,住校生比例都不到10%。学生自己安排居住等问题,既给了学生很大的自由,也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性,加强了自我负责和独立生活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对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和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影响。把学生都集中到学校的宿舍中居住,当然是有许多好处的,尤其是对经济困难的学生。但是,为了平衡地照顾不同生活习惯特点的学生,学校有时不得不制定一些制度,对学生的自由进行限制,例如晚上的定点熄灯制度等。与此同时,也导致一些学生对学校的依赖心理很强,把学校当作保姆,事事要求和依赖学校解决,而不是主动地、自主地去解决。这对学生健康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都是不利的。由于各种原因,这样的安排在未来较长时期内不可能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但是国家应当制定政策,允许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根据自愿的原则,选择到校外租房居住。
在学生工作方面,由于国情和校情的不同,加拿大高校的一些做法,我国尚不能完全仿效。但是,不断地根据情况的变化,不断地努力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资助机会,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和自主权,给学生更多的全面接触社会的机会,应当是正确的方向。
总的说来,通过参观访问,我们看到了与加拿大的著名大学相比较,我们还有一些差距。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增强了加快发展的信心,因为我们看到差距正在缩小,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和研究经费方面,近年来中国农大发展很快,基本赶上甚至超过加拿大的一些大学。认真学习和借鉴加拿大高校的一些成功做法与成熟经验,并结合我国特殊的国情和校情,深化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必将对尽快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