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西南油气田新闻中心 - 四川石油报

把好海外物检“铁大门”
———物资公司海外物资集散中心质量检验侧记

2010-11-09     浏览(34)     (0)


工作人员在检验物资


  11月6日,物资公司海外物资集散中心工作人员在对发往土库曼斯坦的海外井场物资进行检验时,发现部分货物存在货证不符问题,经进一步取证检验,判定产品不合格,海外物资集散中心对该批物资做出禁止发出处理,并立即通知厂家换货。
  该批集装箱货物包括近二百个不同规格型号的泥浆泵缸套、活塞等井场用物资,共计300余件,货值1千多万人民币,主要用于土库曼斯坦、巴基斯坦、厄瓜多尔、印尼等国家的井场用物资及地面建设用物资。
  生产用料井场发现从国内发往土国、巴国等国的物资因质量问题,不但会影响井场、地面建设的正常生产,还得从国外到国内一路的重重传递井场用物资质量不合格的信息,通知厂家发货,又组织机力人力重新验收,重新发运,成本之大可想而知。针对发往海外物资涉及商品范围广、远涉重洋、井场生产用料的特殊“身份”等特点,对此,这个集散中心严把到货物资质量关。生产厂家的物资到场后,中心人员仔细核查各类资料,对照物资检验一览表,认真核查货物品名、规格或型号、数量、产地、供货商以及检验标准是否相符,仔细审核生产厂提供的验收报告、质量保证书内容。中心工作人员开箱后,对各配件从外形上加以判断,看是否在破损、变形、锈蚀、凹陷,特别是井场用的泥将泵缸套等高精密物资格外的小心检验。发现有问题的,立即做好记录,禁止该配件流入库区,并通知厂家进行换货处理。
  此外还严把配件无标识的货物关,中心工作人员开箱后,往往会发现有些配件没有名称、规格型号等无任何标识的货物配件,由于大多数中心工作人员没有在井场上呆过,看到那些货物很是犯愁,跟厂家电话联系时,叫不出名字导致厂家不知要重新发哪种配件,在井场上唯一呆过的刘师傅,成了辨识专家,但刘专家也有不知道的时候,于是他们想出了用相机帮忙的办法,把那些货物照上相,通过QQ群传至厂家,让货物正名。
  他们还严把配件次品及短少关,认真组织现场查验。现场检验实行“双岗工作制”,按照检验一览表和合同规定要求,认真核对品名、规格、产地等是否与货物相符,并做好检验记录,防止以次充好及数量短少的情况发生。
  中心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关是严把的重中之重。开箱验收的环境相当考验中心工作人员的意志,首先存放库房地面粗糙,长期积累粉尘,叉车来回搬运,整个库房烟尘高扬;其次,库房不透风,夏天闷热,一进去衣服全部湿透出来;加之集装箱内各装配件的箱子都是合成板做的,材质差,甲醛含量相当高,每次一打开库房大门,刺鼻、刺眼的气味扑面而来,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硬是没让一件不合格产品混进合格品里。
  正是有了这种“严把关”的敬业精神,在接到国际工程公司要求100%的开箱验收的指令后,中心工作人员,克服困难,以全力保障海外物资供应为己仼,加班加点共开箱验收特种车制动零件、全通径伸缩器等井场用物资及地面建设用物资计40余万件,价值2亿余元,共查出不合格配件300余次,全部做了相应处理。
  (通讯员 伍春燕 记者 周刃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