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 - 《山东大学报》
感悟艾老的精品境界
作者:闻实
“把艾兴教授半个多世纪以来做人、治学所体现出的精神概括为‘艾兴精神’”、“艾兴教授在 从教六十年历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高尚师德以及严谨的治学态 度都是学校师生的楷模,是我们的大师。”校长徐显明在庆祝艾兴院士从教六十周年座谈会上的 这番话既恳切又恰当。笔者十年前参加艾教授五十周年从教纪念会时,便被艾老的治学、成就及 人品深深打动。今天,在艾老从教六十周年座谈会上,又一次有幸聆听了方方面面、特别是他的 学生们的发言,心灵再次受到冲击和震撼。可见,艾老的风范、境界是一以贯之的。
何谓“艾兴精神”?来自权威的评价是:科研方面,他积极主张机械加工领域的科学创新,敢 于突破传统观念,在理论和应用上取得了重大成就,推动了我国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他首创融合 切削学与陶瓷学于一体的陶瓷刀具研究和设计的理论新体系,创建了超声与断续磨———间隙脉 冲放电复合加工理论和技术,开发了专用直流电源和砂轮,研制了专用数控机床,首创复杂表面 分解重构理论。在致力科研的同时,始终把教书育人放在第一位,用他的学识、修养和高尚的师 德、优良的师风,言传身教,影响着一届届的学生成长成才。他始终热爱教师这一事业,并为之殚 精竭虑,彰显了一种淡泊明志、甘为人梯的境界;他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具有吸引学生的人格魅 力;他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引导学生,有着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他严谨笃学,积极倡导良好的 学风,坚持求真务实,遵守学术规范,恪守学术道德,珍惜自己的学术声誉。作为一名老共产党 员,他始终坚守着对党的忠诚和信念,善于领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将其贯穿于教学和科研之 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履行着一个共产党员的职责……从以上评价中,可以提炼出这样一些关键词:科学创新,敢于突破;教书育人,言传身教;淡 泊明志,甘为人梯;严于律己,为人师表;严谨笃学,求真务实;坚守信念,履行职责。对这些评价, 艾兴教授是当之无愧的。他以自己独立的人格,榜样的力量,展现出他的精品境界,为我们树立 了人生的标杆。有这样两件事,犹让笔者感慨不已。
———现今,简朴的生活距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奢侈和“面子工程”正在成为社会的潮流和时 尚。身为院士的艾老,生活一贯十分简朴,他的办公室里很多家俱已很陈旧,当学生建议更换其 中的部分橱柜时,他说:“橱柜是用来存放文件的,不是用来展示的,既然还能用,为什么要换 呢?”艾老手中的科研经费很多,但在使用的过程中却“锱铢必较”。因为他有一个最根本的原则: 国家和人们给你的钱,是用于科研工作中,是要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我们要让国家的每一分钱得 到充分的利用。在艾老师的行为示范下,他身边的每一位工作人员和学生,草稿或非正式的文件 使用打印过的纸张,已成为一项不成文的规定。艾老师还常把他出席各种会议时发放的塑料文 件袋和笔记本分给学生使用。
———“读博士辛苦,读艾老师的博士是‘痛苦’。”这是艾老一位弟子的笑言,但却反映了艾老 的严格。的确,艾老对学生学术上的要求严格是众所周知的。他常说“教不严,师之惰。”对每一位即将成为他的学 生,入学后的第一课他总是告诫说:要想成为一名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首先要老老实实做人,特别是对待学术, 一定要踏踏实实,对于模棱两可的问题,你可以说你不会,但绝不能够在回答问题时说“可能,估计”这样的话。对学 生准备投稿的文章或毕业论文,艾老师会对其中的内容逐字逐句地修改,推导出的公式进行反复地推敲与验证,往 往一篇文章甚至毕业论文要修改五到六次。
道德的价值在于行,学术的价值贵在真。在当下学术界、教育界,抄袭、造假已非个别现象,更有的教师为了一 己之私,做出有损人格、有悖教师良知的事情来。面对艾兴教授的境界与行为,这些又是多么的卑下与龌龊呵!
有一句话说得好:教育家眼中的教育永远是人格的熏陶,而不仅仅是知识的考核。对学生而言,要意识到成就 一番事业,不仅在于专业的背景,还在于人的品格、责任、道德和行为。艾老的精神境界已感染并启迪着一代又一代 的学生,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他培养过的众多优秀学生中,不少人不仅成为了机械制造加工领域的知名学者, 有的还走上了高层领导岗位。
境界,是一个人在精神方面的高度,反映着一个人生命的品质和价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境界,而境界的高低 却决定着他的观念和行为的高低。艾老的精神境界无疑是精品,是高尚的,这种境界没有高深的理论包装,没有豪 言壮语的渲染,而是体现在他“传道、授业、解惑”的六十年中,从而让人们可见、可知、可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