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油气田新闻中心 - 四川石油报
求助和求解
———写在“江安经验”新闻调查刊发结束之际
作者:■陈宁阳
水魔的幽灵在川南徘徊,一晃就是20多年。这期间,蜀南气矿从最高峰减至最低谷,向下的箭头让员工们受尽煎熬。
如此颓势祸起于水。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水患开始肆虐,好端端的气井和气田相继被水淹没而丧失生产能力,一时间,水势汹汹,勘探、开发、钻井、试油各条战线望水兴叹,谈水色变,百分之九十的气井受水之累,气若游丝,奄奄一息。
无奈之下只得求助于人。外国专家现场开方子,结果是“压水”水不通,“控水”水不畅,把气井活活“压”死了。
压不得,控不得,于是就躲,就避。那时,从钻井开始采取了 “避水”、“躲水”的办法,千方百计专打构造的高部位,见产水段就封堵。人为“避水”,结果也是难逃噩运,眼睁睁地看到气藏裂缝圈闭一半以上的储量被水淹,辛辛苦苦找到的储量被水封隔在地下,全矿上下急火攻心,一筹莫展。
既然躲不开避不了,就 “强采强排”。 “强采强排”,仅解决了井筒排水,有立竿见影之效,但却不能长久。现有的十八般武艺悉数用尽,蜀南人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人们要获得关于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和由认识到实践的反复循环。但是,实践绝不能是盲动和冲动,它必须要有理性的思考,从科学的角度去求知去求解,这会少走冤枉路少花冤枉钱。江安的求解精神是破解有水气藏后期开采的有益探索。
求解,要善于由表及里。气田水是压不住躲不开的,封堵和井筒强排水定会造成高排水锥、高排水窜、高排水淹的现象,水既然是主要矛盾,那就要完全了解气藏水的特性。为此,他们对衰竭气田进行解剖,充分利用静、动态资料对其构造形态、裂缝发育特征、气藏驱动类型、边底水活动特征等进行综合研究,进而提出对气田进行科学、正规开发,初步形成了气藏排水理论。
求解,要善于科学剖析。在与“水”几十年的缠斗中,认识得以升华,开始转向对“气藏治水”的探索、实践,终于揭开了谜团:气与水是有一个界面的,界面以上排水,水即上窜污染气藏,进而水淹气藏,危害致命,而在界面或界面以下排水,有效控制水不突破气水界面上窜,有水气藏的采气速度、采收率就会大大提高,由此确立了“低排低采,低排高采”理论。开始认识气藏的不同气水关系,寻找气水界面。
求解,要善于技术跟进。江安作业区针对有水气藏地质情况复杂,气藏气水关系复杂的现状,认真查找制约稳产的不利因素,分析工艺技术的适应性情况,重新认识和评价老区气藏特征。他们坚持气田、气井“三级分析”制度,把脉、会诊、寻良策。同时工艺技术跟进,排出“堵井瘤”,挖尽“剔骨肉”,榨干“骨中油”。并且实施精管细管勤管,精心呵护低压小产井,细心照顾气水同产井,精确掌控气田间隙井,精密调整工艺措施井。江安作业区的“三部曲”,使气井生产时率大幅攀升,产量年年递增,抑制住了自然递减速度还稳中有升,创造了连续八年综合递减率为零的奇迹。
求解,要善于调整兼顾。江安采气作业区受“采出程度高,地层压力低,气井产能很低,井下容易积液,严重影响气井产气效果”的困扰,为了抑制递减速度,在生产管理上做到了统筹兼顾。首先,改善气井生存环境,对有些井更换小油管,提高了流速,提高了气井的携液能力,有效地保护了低压产层。其次寻找潜力目标,根据气田开发生产增加生产井数,大大提高了采收率。再就是解放低压气井产能,增压输气是解放开发后期低压气井产能的重要技术措施。
李鹭光总经理和王广昀书记围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出的“七新”总纲和“五个结合”,这无疑对江安老气田的进一步开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江安经验”说到底就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典范,求解了也就转变了,转变了也就有了相应的办法了,这是科学发展上水平得到的丰厚回报,也让有水气藏开发如同换了一颗心脏,老气田的回春妙药由此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