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农业大学 - 《中国农大校报》

迈好科学研究第一步

导师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宁

2009-09-10     浏览(227)     (0)

研究生导师在欢迎新生的讲话中,分享了关于迈好科学研究第一步的四个方面体会,包括摆正心态、勤奋刻苦、做好选题工作、处理好“专”和“博”的关系和诚信为学等。希望能对研究生们有所帮助和启发。



曲越/图


  在共和国即将迎来60周年华诞之际,同学们站在了一个新的人生起点上,我谨代表全体研究生导师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祝愿大家在美丽的农大校园内度过自己愉快、充实和收获的研究生生涯。
  借这个机会,我想围绕“迈好科学研究第一步”这个主题与大家交流四个方面的体会,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和启发。
  第一,摆正心态,勤奋刻苦。先说心态。
可以预见,大家攻读研究生的动机或者目的不尽相同:实现学术理想、逃避就业压力,或者仅仅是为了弥补自己当年高考时的遗憾———未能考入自己中意的学校。但是我想强调一点,既然大家选择攻读研究生,就应该认识到做好科学研究是一名研究生的主要任务;偏离这条主线,不仅是对高等教育资源的浪费,也是对自身发展的不负责任。实际上,不管今后大家从事何种工作,科学研究的经历都会让你受益匪浅。创新的思维方式、严谨的科学态度、扎实的工作方法、友爱互助的团队精神都是成就事业的有力助推器。再说勤奋。
  也许很多人都听得太多了,但我还是觉得勤奋是最基本的。假如我一天用12小时甚至14小时工作,你只用8小时工作,这种工作一两天积累出来的差别可能不明显,但5年以后,也许我们就会有不同的境界,是两重天。我觉得这就是勤奋的力量。以我自己为证,我不认为我的智商很高,小时候教过我的老师没人认为我是最聪明的,但没人认为我不是勤奋的。至少在勤奋这点我做到了,希望同学们也能做到。
  第二,做好选题工作,培养创新能力。
  选择一个研究课题是每一个研究者所面临的首要问题,这决定了你研究的大方向,是战略性的问题。“选择一个好的题目,你的研究就成功了一半”,选题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什么才是好的选题?我认为至少有两个特征:
  1、题目要小而具体,涵盖的范围不宜太大。对于刚开始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尤其如此。小的题目其相应的变量也少,更容易控制,更便于准确的找到切入点,提高研究的精准度和深度。把小的题目做好做精,才有足够的知识和技能储备在未来做大做强。
2、题目要有创新性。创新是科研的灵魂。有价值的科研工作一定是有创新性的。关于什么是创新,各方面的讨论已经很多了,简单的总结起来可以分为两类: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在前人已有的基础上把事做的更好。对于前者我们当然应该鼓励,对于后者我们更不能忽视。由于各种的历史原因,我国目前的总体科研水平还落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目前的很多工作是在学习和借鉴的基础上逐步开展自主创新。能把这方面的工作做好,也是很重要的。以克隆技术为例,克隆技术首先不是我们中国人做出来的,多利羊是英国人做出来的,但目前就克隆技术而言美国比英国做得好。我们中国在克隆技术上的水平从目前来讲也不比英国弱。英国克隆羊成功,我们也成功了,但我们还使用冷冻卵母细胞进行克隆,这是我们在全世界率先做出来的。可以看到,尽管克隆技术不是自己发明的,但我们学习和掌握这个技术后经过自主探索和创新,我们也可以做得很好、做得更富有特色。
  实际上不仅是选题工作需要创新,创新意识的建立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成长过程中的首要的和基本的问题,应该贯穿于整个科研活动中去。我这里主要谈谈研究生从事学术创新工作应具备的基本知识:
(1)所在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和最新动态。扎实的基础知识可以确保你的研究不是 “空中楼阁”。要熟练掌握本专业的理论架构和学术渊源,所谓的“新知”很多都是从“旧学”演变而来的。另一方面,要密切关注所在专业领域的最新动态,了解他人已经做了什么,做到什么程度,避免重复劳动。
(2)掌握必要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研究者为了提高研究效率,确保研究的科学性所采用的一系列的工具、手段和程序。研究方法有多种,诸如:理论推导、数理分析、实证研究和实验研究等。到底采用哪些方法,取决于你的学科特点或者研究目的。根据实际需要和现实条件,应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更能保证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可信度。比如:爱因斯坦在提出相对论时,由于条件所限,基本是采用理论推导的方法,而无法通过实验加以验证,在当时引起了诸多争议。后来随着实验条件的改善,人们最终在客观的实验环境中有力的验证了其理论的正确性。
(3)学术论文的写作知识。对于研究生而言,学术论文的写作是研究工作的核心部分,是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也是其能否顺利获得学位的重要标准。如果不能把自己的研究结果写成论文,供全人类分享,就等于你的工作白做,没有任何价值。因此,写好论文是你学习生涯的光辉顶点。要写出一篇好的学术论文,除了扎实开展研究工作外,还应该掌握必要的写作规范和写作技巧。有的学生研究做的很好,但一写到纸上,各种问题就层出不穷,比较典型的有:摘要中没有突出研究重点,缺少吸引人进一步看下去的兴趣;语句不通,缺乏提炼;介绍性知识过多;随意界定概念,缺少引证,或引证不表明出处等。要避免这些问题,就要始终保持学术研究的严谨性,要对自己写在论文中的每句话、每个字负责,“三思而后写”。要知道,你的学术论文或者毕业论文将跟随你一生,成为你的“学术名片”。
  第三,处理好“专”和“博”的关系。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本科有所不同,如果说本科我们可以强调“通识教育”,那么在研究生阶段我们更应该强调“专才教育”。在英语中硕士学位被称为“master degree”,其原意就是训练学生精通于某一领域。我注意到一些在校研究生选修了太多不同领域的课程,成天忙于上课和应付各类考试,很难想象他们会有多少时间来仔细咀嚼和吸收学到的知识,更何谈科研。我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研究生首先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和课题上投入足够的精力,弄明白搞透彻。尤其是在起步阶段,有大量的专业基础理论和知识需要消化和吸收,这时专注非常的重要。当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研究逐渐步入正轨后,再考虑涉猎其他方面的知识也未尝不可,有些时候还会意外的受到启发,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大家都知道,英语中博士学位叫“PhD”,是Philosophy Doctor(哲学博士)的意思。为什么是哲学博士呢?就是你这时已经学会了严谨的辩证思考、掌握了科学研究的一般性规律、能够相对独立解决各种问题了。你不再只是“有手的工具”,也就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所说的“君子不器”了。
  我本人经常研读 《论语》,还把里面所有孔子关于教育的思想都列出来,做成幻灯片,提醒自己,也教育学生。比如说对一个课题,我不会一开始就告诉你怎么做。我只是告诉你我要做哪一方面的东西,为什么要做,再给些纲要的东西,把你引进大门,其他的你自己去完成。我不会一开始就教你怎么去做。这里面就是孔子的一个思想。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学生的脑子一片空白的时候,你不要去教他。你要让他懂了一点并开始有疑惑了,所有的教育他才能记得很深刻,才能有所启发。哲人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智慧的火焰”也是这个意思。所以真正的“专”是离不开“博”的,二者的辩证关系很好的诠释了“博大精深”这一做学问的至高境界。
  第四,诚信为学,恪守学术道德。
德国古典哲学家费希特在其著作《论学者的使命》中认为,“学者应当成为他的时代道德最好的人,他应当代表他的时代可能达到的道德发展的最高水平。”这里提到的道德自然也包括学术道德。但长期以来,国内外各类学术造假行为屡见不鲜。韩国的“克隆之父”黄禹锡因其学术造假行为由英雄沦为骗子,韩国政府决定取消其“韩国最高科学家”称号,并免去其一切公职。前不久,浙江大学贺海波的学术造假行为也曾引起了轩然大波。研究生是学术研究的直接践行者和主力军,其学术道德和诚信意识直接关系着研究成果的真实性。所以,每一位研究生新生从入校开始都应该牢固树立诚信意识,自觉恪守学术道德,坚守学术诚信。具体来说就是要培养自己独立分析与判断学术活动中的“真、善、美”的能力,在学术活动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正的能力,以及自我控制和自我监督的能力,并时刻用学术道德来指导自己的学术实践活动,把内化于自身学术良知中的学术规范升华为行动的纲领。不断把外在的准则转化为内在的要求,只有在头脑中形成高尚的学术道德品质,才会在实际的学术活动中自觉地遵守学术行规,不闯学术的“红灯”。
  做好科学研究从来就不是一两句话或者一篇报告就能讲清楚的,此外每个人的特质不一样,学习方法不一样,在这里我只是简单谈了自己在科研工作中的一些切身感受和体会,未必对大家都适用。希望同学们在接下来的科研工作中,结合自身特点,积极探索,不断总结,勇于创新,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科研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