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潭大学等高等院校积极开展红色旅游研究,探索红色旅游发展新路子,形成了一批理论成果。”在由全国红色旅游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 (简称“全国红办”)上报中央的专题报告《全国红色旅游工作协调小组2008年工作总结和2009年工作要点》中,我校红色旅游研究基地及其研究成果获得高度评价。此报告专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等研阅。
我校红色旅游研究基地成立于2007年1月,其前身是成立于2005年1月的湘潭大学红色旅游研究中心,2006年下半年经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领导小组、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批准为湖南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在成立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基地立足湖南,面向全国,认真贯彻党中央和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指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红色旅游研究为主线,走产学研相结合之路,在科研学术、规划咨询、社会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以红色旅游研究为主线 走产学研相结合之路
“作为湖南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我校红色旅游研究基地坚持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04年底印发的《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为指南,以红色旅游研究为主线,积极凝练科研特色,以红色旅游与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旅游规划与开发、红色旅游景区经营与管理、红色遗产资源保护与利用等为科研主攻方向,深入推进红色旅游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注重科研成果的应用、转化和升级,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之路。”对于我校红色旅游研究基地的研究方向、研究特色和主要职能,基地负责人、我校副校长、博士生导师王继平教授作了如上解读。
作为全国唯一的省级红色旅游研究基地,我校红色旅游研究基地凭借湖南省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发挥学校毗邻革命圣地韶山、乌石、花明楼的区位优势,着力打造并形成了全国红色旅游研究特色。2007年底,随着《湖南红色旅游研究》书稿的最终完成,标志由我校红色旅游研究基地组织编写的全国第一批“红色旅游研究”系列丛书即将新鲜出炉。丛书共4部:《红色旅游景区管理研究》(方世敏著)、《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张河清著)、《红色旅游开发绩效评价研究》(阎友兵著)和《湖南红色旅游研究》(刘建平著)。
基地自成立以来,在完成或继续开展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区域竞争与区域协作问题研究”,省社科基金项目 “湖南省红色旅游开发研究”、“红色之旅的文化特色及深度开发研究”等一批科研课题研究的基础上,2006年以来新增立项并承担了 “红色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及与红色旅游开发研究紧密相关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毛泽东晚年遗物解读”、国家旅游局项目 “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后的运营状况实证研究——以湖南省凤凰古城景区为例”、省教育厅重点项目“社会史视角下的近代湖湘文化”、省社科联项目“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等科研课题10多项,并在 《旅游学刊》、《经济地理》、《人文地理》、《社会科学家》、《城市发展研究》等高级别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基地还充分利用和整合校内外资源,积极加强红色旅游发展的学术研讨与交流活动。先后通过学校的“韶风名家论坛”、“韶风·博士论坛”等学术交流与研讨平台,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就“红色旅游产品开发建设”等系列前沿性学术问题展开了高层次的研讨。在《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设置“红色旅游研究”专栏,刊发专题学术论文,开展红色旅游专题学术研究,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推动了红色旅游研究的不断深入。
今年8月29日,国家4A级景区彭德怀纪念馆形象标识、宣传标语评审会在彭德怀元帅的故乡乌石举行,基地首席专家、博士生导师刘建平教授应邀参加了评审会,并在会上代表专家学者对彭德怀纪念馆的形象标识的设计提出了重要的修改意见。类似这种参与红色旅游景区的调研、咨询、规划,积极为地方旅游产业发展支招的活动,已成我校红色旅游研究基地的一大亮点。近三年来,基地先后完成《湖南红色旅游发展专项规划》、《湖南湄江旅游区旅游发展规划与策划》、《岳阳市2006-2015年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通道侗族自治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地方政府委托项目4项;承担校地合作横向合作科研课题2项:《中方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洪江古商城竹海生态休闲旅游整体规划》;完成相关研究报告4个。在与地方党委、政府以及相关企事业单位的研究合作过程中,基地所编制的怀化市洪江区《商城竹海生态休闲旅游区总体规划》被一致通过。基地特邀研究人员文花枝参加2008年全国人大和政协“两会”,提交了“关于进一步做大做强韶山红色旅游”的提案。这些成果不仅得到了国内同行和政府的较高评价,而且与地方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应用紧密结合,有力指导和推动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针对红色旅游研究应用性很强的特征,我校红色旅游研究基地凭着扎实的功底、丰富的经验和良好的声誉,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积极参与省内外红色旅游景区的调研、咨询、规划等活动,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之路,大力推进基地成果的应用、转化和升级,积极为地方旅游产业的发展献计献策。”对于基地的服务社会功能,刘建平教授信心满怀。
今年7月20日至8月5日,正值酷暑难耐的三伏天。受全国红色旅游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委托,我校红色旅游研究基地专家以及旅游管理学院60多名师生在为期半个月的炎热天气中,分赴北京、陕西延安、江苏常熟、河南信阳、江西井冈山、湘潭韶山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进行调研,通过走访、座谈、深度访谈、观察、发放问卷等方式,深入了解红色旅游景区的管理体制、管理与服务水平、开发模式、发展环境、区位条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以及红色旅游的发展对当地经济增长的作用。在北京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调研时,刘建平教授,专程向全国红色旅游协调小组常务副组长、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就我校的红色旅游研究情况作了汇报,受到了高度评价。通过对调研结果的数据分析,红色旅游调研小组撰写了20余万字的调研报告和学术论文,对如何增强红色旅游景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如何提升景区的管理与服务水平、如何优化景区的开发模式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合理化建议,为全国红色旅游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以及湖南省红色旅游研究基地提供决策和科研的参考依据,也为全国红色旅游资源的有效开发,以及地方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
走进基地资料室,翻开《2008年湖南省红色旅游研究基地评估材料》,一系列基地成果应用、转化和升级的数据赫然在目:(1)刘建平教授的《湘乡东山书院的文物价值及其保护与利用》一文为湘乡东山书院成功申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宣传做出了积极贡献。(2)阎友兵教授在全国红色旅游高峰论坛上所作的“红色旅游绩效评价体系的设计与应用”报告,为政府科学开发红色旅游资源并对红色旅游进行科学评估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式。(3)刘建平、林龙飞撰写的《南岳衡山——第二次创业的调研报告》从红色旅游的角度为南岳衡山的景区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建设性意见,推进了南岳旅游业的发展和管理的提升……
以人才素质培养为核 创全国品牌研究基地
作为挂靠高等学校的研究基地,除专门的科研工作外,教育学生,培养人才也是其重要职能。
旅游管理学院院长、基地专家阎友兵教授对基地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了进一步的诠释:“通过组织开展导游大赛、培训学习和社会调研等系列活动,将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充分利用红色资源优势,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积极推进旅游专业的教材建设和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将教学科研与学习培训相结合,积极承担或参与行业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是我校红色旅游研究基地的一大特色。”
今年5月17日下午,我校学生活动中心报告厅座无虚席,一场由我校红色旅游研究基地会同有关院系和部门联合举办的红色旅游景区导游大赛决赛在此火热举行。来自我校以及湖南科技大学、湖南工程学院的12名参赛选手进行了智慧与才气的激烈比拼。
“能否拿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参加这么别开生面的赛事。它不仅为我们学生搭建了展示才艺的舞台,更为我们学生提供了学习红色经典文化,增长导游业务知识,提高实践能力的良好机会。”赛后,一位来自湖南科技大学的参赛选手如是评说。
除了定期举办导游大赛外,基地每年组织国防教育协会、各新生班级前往韶山、花明楼、乌石等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参观学习,组织学生开展“纪念世纪伟人征文”、“徒步韶山行”、红色胜地韶山模拟导游等系列活动,并为学生入党积极分子骨干培训班、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普通培训班学员讲授了“追寻伟人足迹,提高综合素质”、“寻史建碑,提高素质,发奋成才”、“弘扬湖湘文化,推进科学发展,立志发奋成才”、“湘潭大学校史纵横谈”等专题讲座,充分利用红色资源来开辟第二课堂,寓教于乐,寓教于游,把红色经典文化融入丰富多采的活动中,既大大增强了教育教学的效果,也有效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红色旅游不仅是旅游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空间拓展新的增长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红色旅游研究基地要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优势,加强对游客,特别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基地特邀研究人员、英雄导游文花枝对此感同身受。
在培养旅游专业人才方面,我校红色旅游研究基地自成一格。
据刘建平教授介绍,为了切实提高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基地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积极推进旅游专业的教材建设和教学改革。比如,基地教研人员利用基地现有成果在旅游管理专业开设了专题课《红色旅游研究》。按照旅游发展对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基地教研人员组织力量加强教学改革研究与探讨,先后主编或参编了《21世纪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系列教材》、《旅游行政管理》等专业教材,积极加强旅游专业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同时根据旅游这一应用性极强的专业特点,基地教研人员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开展旅游管理模拟实验教学、组织学生到红色旅游区进行实地学习和实训等方式,锻炼学生运用知识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实践能力。
为提升红色旅游景区的管理水平,基地教研人员还将教学科研与学习培训相结合,积极承担或参与行业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刘建平教授应湖南省旅游局之邀为全省红色旅游导游进行导游从业培训,并为湘潭市干部讲授了“区域红色文化遗产整合开发研究”。方世敏教授应全国红色旅游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之邀,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管理培训班授课,讲授了“红色旅游景区运营模式创新研究——以韶山为例”问题。陈素平副教授应彭德怀故居景区之邀,为彭德怀纪念馆管理和服务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讲授了“红色旅游景区导游应注意的几个主要问题”。
通过系统的培训学习,红色旅游景区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得到普遍提高。2007年1月由基地参与培训的3名人员,选派参加全国红色旅游(讲解)员大赛,在全国红色旅游(讲解)员大赛中获得了良好的成绩,1人获全国第二名、1人获全国十佳,1人获优秀导游(讲解)员。2008年红色旅游研究基地的教研人员还积极应邀参加了在韶山举办的“全省红色旅游导游员培训班”等为旅游从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的授课,同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参加培训的来自彭德怀纪念馆的王彩玉学员被评为“湖南红色旅游形象大使”,我校旅游管理学院培养的学生崔杰阳被评为“全国百名优秀导游员”等。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全国各地红色旅游的稳步发展,红色旅游研究日渐升温,研究基地也任重道远。“我们力争通过五年的建设,将我校红色旅游研究基地建设成为我省红色旅游人才培养基地、学术交流基地、资料信息基地和咨询服务基地,逐步建设成为全国红色旅游研究的示范基地。”作为基地负责人,王继平教授对基地未来的建设早已构建了新的发展蓝图。
回望一大批科研工作者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里辛勤耕耘,领略他们在科研教学、人才培养、规划咨询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我们有理由相信,我校红色旅游研究基地在不久的将来必将成为我省乃至全国红色旅游研究领域里一道亮丽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