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湘潭大学 - 《湘潭大学报》

30年,50载

———走近我校离退休教师

作者:灿  凌  杨跃花  静  王  ●学生记者    
2008-11-20     浏览(338)     (0)

  9月10日,我校纪念毛泽东同志题写校名并指示“一定要把湘潭大学办好”暨50周年校庆在四方宾客、五湖校友的祝福声中华丽揭幕。在半个世纪的风云变幻中,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湘大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一代又一代的湘大人牢记着毛主席 “一定要把湘潭大学办好”的嘱托,在这片充满朝气与希望的土地上燃烧青春,为学校取得跨越式的发展无私地奉献着。
  历经30年的风雨路,当年神采奕奕的青年学者已成白发鬓鬓的智者,他们虽已退居教学二线,但是仍心系学校的发展前景。怀着崇敬的心,近日,记者走访了这些离退休老教师们。
  一路成长,栉风沐雨话神奇“历史永远记得那些永恒的时刻,1974年3月14日,国务院批准恢复湘潭大学。于是,全国掀起到毛主席家乡支援建设湘大的热潮,许多现在的离退休教师,便是在那个时期从祖国四面八方奔涌前来”,李益恒教授娓娓道来。虽说许多老师都是从大城市名牌学校、研究院所或大企业过来,可是面对艰苦的环境,大家毫无怨言,虽苦尤乐,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以及各项建设当中,在这里安营扎寨一干就是30年。
  建校初期,在这片荒丘上,楼无一栋,房无一间。搭草棚,住农家,成为最初来到湘大的教职工的第一课。“1975年我来到湘大时,晚上住在农舍,白天在搭建的草棚里给学生上课,”回忆过去王勤教授颇有感慨。“当时,‘荒山建校,劳动起家’的口号在那个年代响彻云霄,这么多年过去了,至今仍清晰地记得那时候一起参加建校劳动时的情景。”谢龙翔教授陷入深深的思绪中。他们挖平山土建食堂,搬运砖块砌南阳村,或是在田间劳作架电话网。汗水伴着希冀,一滴,两滴,滴落出一地的热情,也滴出满山的壮志豪情。
  在回顾湘大的巨大变化时,所有的老教授们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一个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年份:1978年。在这一年,我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78年是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振兴科技、发展经济的伟大转折时期,这个特殊的年份给湘大的高等教育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刘桂斌教授不住地点头思考。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强劲步伐,我校开始振翅高飞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一切从头开始,一点一点积累,一步一步攀登,沿着一群又一群人辛勤耕耘的脚步,腾飞在伟人故里。
  沧南教授1977年来到湘潭大学,便开始主持毛泽东思想的研究,那段斗志昂扬的激情岁月,他至今仍记忆犹新。“1978年,我校开始招收毛泽东思想研究的硕士研究生。随后,在全国率先成立了毛泽东思想研究室和毛泽东思想研究资料室,后来又成立了毛泽东思想研究所。”创业之始,百事待兴,沧南教授和同事们,日夜刻苦钻研学术,交流教学方法,使得第一批只有3个学生的毛泽东思想研究,不断发展壮大而今享誉海内外,并于2004年被遴选为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今年9月,还成功地举办了国际性的毛泽东思想研究研讨会,来自印度,越南,日本,法国,英国等各国学者来我校进行了学术交流。
  “时间过得很快,我在湘大整整工作了32年。在这个大家庭里,我得到了多届领导、同事及学生们的许许多多帮助和关爱,觉得非常温暖舒适,我从不后悔自己当年的选择。”王霞瑜教授回忆到。90年代后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对高科技尖端技术人才的需求激增,借此机遇,我校又迎来了发展的另一个春天。在王教授的带领下,我校高分子学科1990年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又成为学校首批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2000年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有了一支在国内著名高校或科学院师从高分子学科的院士后取得博士学位回到学校、且具有较高水平、年富力强的学术队伍,我感到十分欣慰。”
  “从最初占地100多亩、师生几百人,发展到占地2600多亩、师生3万多人的现代化大学城。以前的校园与现在是根本没法比的。”原纪委书记曾子其脸上洋溢着满满的自豪与骄傲,“我们学校的发展和建设速度,一直被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誉为‘独特的湘大现象’。”
  看到学校现在的发展,李益恒颇感欣慰。“这些成就,也能算是改革开放30年来湘大发展成就的沧海一粟。”目前,我校已经拥有20个学院、教学部,72个本科专业,17个博士学位授予点,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15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和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有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等60多个科研机构,在校教职工2500余名、学生32000余人,研究生教育竞争力排名全国第69位、本科生培养质量排名第45位,综合实力一直稳居中国大学“百强”行列。
  种种苦涩的辛酸羽化成一串串甜蜜的果实,悄悄悬挂于梦的枝头,慰藉着每一寸土地。那片曾经保存于老教师们记忆中的黄土地,或许早已深埋在往日的峥嵘岁月里,但是用他们的辛劳汗水播撒过的每一寸土地,都铭记着他们充满激情的青春,更见证了改革开放30年来湘大一路成长的足迹。
  再度芬芳,老有所为乐金秋沉淀了50年的风韵,湘大已然炼就了母亲般的情怀,用宽广的胸襟,安抚每一个真诚的灵魂。他们曾用一生的辛勤积淀了湘大的辉煌历史,而此时此刻,湘大用其厚实的身躯围成了他们的幸福港湾。“湘大空间广阔,空气新鲜,学术氛围浓厚,是我们离退休人员休养的绝佳场所。”现已92岁高龄的“全国健康老人”刘骖教授精神矍铄,每天享受着怡然自得的生活。
  伫看游鱼闲戏水,个中真趣有谁知。在湘大闲适的晚年生活,如同诗句中所描绘景象的那般,令人深醉于其中。惠风和畅的日子,可以看到他们玩转排球的矫健身影;在幽静的老年活动中心,总会有他们在那里探讨书法与人生的奥妙;切磋美术与摄影的艺术内涵;聆听音乐的酣畅;偶尔,几个老同志还会聚在一起,尽情展示编织的技艺……有时候,他们会将足迹带到农村,开展社会调查,进行科技讲座,举办文艺晚会,实施对口扶贫等等。心和快乐一起飏入碧空,撑开一片绮丽的梦,生命的日历因此也镀上一层金黄。黄昏收尽的冬天,湘大给了他们取暖的火炉,使得生命再度芬芳无限,足以染红每一个冬天的黎明……或许从工作岗位第一线退下来,有些人总有一些不舍,但是,我校离退休人员除了享受其乐融融的晚年生活,依然抒豪情,献余热,极目满天霞。“我的生活有三乐,享受天伦之乐,为学校而乐,与同学同乐。”退休10年来,曾子其一直兢兢业业志愿为学校工作:在招生就业指导处工作 9年,写了60多万字的就业指导通讯,任老科协会长12年,带领老科协荣获全省老科协工作第一……“爱学校忠贞不渝,献青春再献余热。”曾子其一语道出离退休工作人员的心声,并骄傲地告诉我们:“湘大离退休工作人员是省内高校离退休工作人员中最富特色、最富贡献的一个团体!”由离退休老同志组成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教学督导团,是对全校教育教学进行监督指导的机构,他们或深入课堂听课,或旁听论文答辩,或巡视考场、抽查试卷,教学质量的提高少不了他们的督促。此外,关心下一代委员会通过各种方式关心和帮助下一代的成长;老年科协积极参与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老年大学则在抓好老年教育的同时,还为大学生文化素质的熏陶开展各种讲座;更可爱的是,你还可以经常看到校园精神文明建设老年督察队和治安巡逻队的老同志威风凛凛地走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奋蹄老骥思千里,挺干苍松竟九重”,走出拥挤人流的繁琐,老年生活似乎很平淡,然而他们用那一如亘古以来的忠贞和执着,用挚爱的心绪,继续写下绚烂的诗篇……在新的解放思想的浪潮下,未来的路如何走,他们依然奋笔书新潮,绘出各自心里对湘大未来规划的蓝图。“今后我们学校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发展,抓师资,抓管理,抓科研,一个都不能少。”谢龙翔认真地分析。沧南则特别强调要用现代视野去进行学术研究,学校要加强和社会以及企业的结合,这样才能够把科研成果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的研究成果才是有意义的。和着经年的尘埃,饱蘸着激情与希冀的话语落在金色的土地上,敲打出一地的希望。
  我校飞速成长的脚印浓缩了祖国改革开放30年发展的身影。看着现代化大学城从这片曾经的黄土地上崛起,老同志们乐了,乐得舒坦而又自然。从他们手中接过“奋斗”的接力棒,千言万语,只深深地道一声:您,辛苦了!
  (学生记者 邓美维 吴玲 胡姹参与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