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单位有一位保山市施甸县的同事很喜欢赶街,每逢街期(马街于每周星期日,普吉街每月逢二,八日)他都要去逛一逛,凑一凑热闹,而且去得早,回来也早。所购买的东西不是什么鸡,鸭,鱼肉之类,而是红薯,洋芋,山药,南瓜,包谷等食物。因此,我便好奇地问他,为什么总是爱买这些东西?他不假思索的说:“此一时非彼一时也,时代不同了,生活方式也应随之改变。这些东西营养丰富,有益健康,要多吃。”紧接着他又说:“忆往昔,物质严重缺乏,生活极度艰难,若多想吃点肉,真是难于上青天,现在市场上各类食品应有尽有,实在是不想吃,更不敢多吃。日子好过了自己要多保重,以便之延年益寿。”我接过话题,激情满怀地说:“总而言之,一句话,改革开放好啊!”
二零零八年八月二十八日,阳光柔和,空气清新,我兴致勃勃地跟他一起去赶普吉街。刚进入街区,只见人潮如流,热闹非凡。一种真实牵动出另一种真情,当年家乡赶街的场景不禁又浮现在我的眼前。曾记得家乡农民对赶街就如上班族周末放假一样,十里八村的人都渴望到街上去转悠转悠。没有赶街就如上班族周末加班一样,让人感觉很累。其实,赶街是一件很累的事,跋山涉水,身背肩挑不说,还有商品的搬来搬去,买进卖出,可对农民来说就是休息。
农民天天都面对着土地,似乎只有每个星期的那一个赶街天才会抬起头来看看热闹的人群,与那隔山隔水的熟人家长里短地说说话,聊聊天。当家人一定要去卖东西,柴,米,油,盐,酱,醋备一星期的家用;那些姑娘一定搽得香香的,不怕一路风尘满脸灰;小伙子一定要穿上那双灯草绒,毛布底的剪口鞋,把小马车赶得飞快,麻木不仁地对老人的劝阻,左耳进右耳出,生怕错过“约会”的时间。
那些满脸稚气的顽童,哭着,闹着,在地上打滚要跟家里的当家人去赶街,尽管经常的结局是只能爬在村头的大树上翘首期盼着暮归的家人带来的低廉的糖果,可依然乐此不疲,赶街对住在深山里的农村孩子来说,或许就是进迪斯尼乐园。
赶街是农民一次又一次的集会,重复而又不会厌倦,特别是对于住在大山之外的农民来说,显得更加重要。眼看太阳快要落山了,他们七手八脚地收拾好筐箩扁担之后,匆匆忙忙地奔到小吃店简单的吃碗凉米线,凉卷粉,再买点自己想吃的糖果,小粑粑,小饼子,然后与熟人一起有说有笑地操着满口的土话往各自回家的方向赶。他们就是这样在一次又一次的集会中消耗着青春颜容,逐渐衰老。
据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赶街的效率大幅提高,那条崎岖而陡峭的山路也变成了水泥路,被誉为“农民奔驰”的拖拉机的欢快声代替了原来小马车铃铛的响声。农民们也从繁重的肩挑,身背的箩筐里解放出来。特别是近些年来党和政府不断出台了诸多惠农政策,因此,农民的经济收入有了很大增长,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农民的钱包鼓起来了。那么,现在农民们赶街究竟想买些什么呢?又想吃什么呢?那我就不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