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农业大学 - 《中国农大校报》

读书杂谈

徐晓村

作者:徐晓村    
2009-05-10     浏览(198)     (0)

本文主要介绍了孙犁的读书兴趣和文学成就,强调了读书对于作家的必要性,以及中学生阅读的兴趣对于成长的重要性。文中提到,在抗日战争期间,孙犁即使在动荡的环境中也不忘读书,直到晚年。现在孙犁的书被重印,而他的文章也一再被人们所关注。此外,还提到了一件与读书有关的趣事。


  因为喜欢孙犁的文章,他的著作我买了好几种。前几天到万圣书园,看到他的《野味读书》,也是书话的集子。此前已买过《耕堂书话》,怕有些文章未收入,还是买了回来。昨晚把此书读完,其中大部分文章已读过,但《我中学时课外阅读的情况》一文似未编入《耕堂书话》。
  孙犁只读到高中毕业,用现在的标准评价,学历是较低的。但孙犁是当代最优秀的小说家和散文家之一。汪曾祺就认为,中国只有三个人会写小说,鲁迅、沈从文、孙犁。这种看法当然也可以说是一种个人趣味所致,但以汪曾祺的阅历、才华和成就,能受到他的欣赏并非易事。
  人们常说,文人不学、学者无文。此话不确。文学分途,只是说文人与学者需要有不同的知识结构。学者确实未必能文,但不学则必然无文。粉碎“四人帮”后召开全国文代会,王瑶先生与吴组缃先生共居一室。有与会作家来拜访吴先生,谈到吴组缃先生与王瑶先生的老师朱自清。王瑶先生事后深为当代文学的前途担忧。认为作家如此学养,何以为文?
  孙犁在延安时就写出了《荷花淀》这样可以传之久远的作品,影响所及,成为一个文学流派。晚年的散文,冲淡静定,更为可观。这固然也是由个人才情所致,更主要的还是得之于读书。孙犁在《我中学时课外阅读的情况》一文中,回忆了他初中四年,高中二年阅读的大致范围,包括:当时重要的报纸;文学及综合性杂志;社会科学著作(有《政治经济学批判》、《费尔巴赫论》、《唯物论与经验批判论》等);自然科学著作;古书(有《四书集注》、庄子、孟子、楚辞、宋词等);文化史(含文化史、文学史、哲学史、文艺思想史等方面的著作);文学作品(主要是翻译作品及现代作品);文艺理论;文字语言学著作(有《修辞学发凡》、《词诠》、《名学纲要》等);哲学方面的著作等,并在文末写明,他读这些书“多由教师介绍指导”。
  作为一名中学生,孙犁阅读的范围、数量、深度确实惊人。他就读的是当时著名的保定育德中学,大概相当于今天的重点中学。教师水平高,学校图书馆藏书丰富,都是孙犁能如此读书的客观条件,但更主要的恐怕还是孙犁有读书的兴趣。现在重点中学的学生这样读书的恐怕不多了。北京大学中文系的钱理群教授,退休后自愿回到母校南京师范大学附中讲选修课,可惜听课的中学生越来越少,最后只能不了了之。钱老师教过中专,在北大讲课,不只是座无虚席,而是教室里几乎无立锥之地,因为讲的实在太精彩了。中学生不来听,显然不是因为课讲得不好。据钱老师的文章说,主要是中学生高考压力太大,不敢拿出时间来听选修课,读课外书。
  孙犁读书的兴趣,一半来自天性,一半来自养成。他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家中几乎没有藏书,小时候读的书多是跟邻居借的。可见,虽然条件不好,孙犁自幼就热爱读书。中学时条件好了,使他更热爱读书。在北京漂泊期间,在白洋淀教书期间,甚至在抗日战争那种动荡的环境中,孙犁都在不倦地读书,直到他的晚年。
  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孙犁是很寂寞的。虽然他几乎每年出一本散文集,但印数都很少,也没有引起过轰动。现在,孙犁已去世多年了,很多曾名噪一时的书都被遗忘了,但孙犁的书却一再被重印。这本《野味读书》就是近年别人编选的孙犁所写的书话。
  文章写完了,忽然想到一件好像与读书有关的趣事:抗战期间,在昆明西南联大,日本飞机来轰炸,大名鼎鼎且以狂傲著称的刘文典教授在“跑警报”时碰上了更加大名鼎鼎被誉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的陈寅恪教授,忙上前搀扶,并高喊:保存国粹!保存国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