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 - 《中国农大校报》
创一流学科是学校发展的根本
新闻中心评论员
文章阐述了大学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创一流学科的实践方向和措施。包括明确战略定位与发展思路,凝炼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建学科基地等。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推进学校学科建设,为实现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目标奠定坚实的学科基础。
大学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社会功能,而学科是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共同载体和支撑平台。没有高水平的学科,就不可能成为高水平的大学,也就无法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更不可能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学科建设是学校建设中具有战略意义的基本建设,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是学校各项工作的龙头。正因为如此,“创一流学科、建和谐校园、促科学发展”成为我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主题和载体,得到了广大师生的热烈响应。创一流学科既体现了学校对于学科建设在大学发展中核心地位的高度重视,也反映了广大师生对加强学科建设,争创一流学科的热切要求。
在“创一流学科”的实践过程中,我们认识到,在战略思路上要清楚地回答五个具体问题:与国内同行相比,我们的优势和差距是什么?与国际同行相比,我们的优势和差距又是什么?本行业的国家重大需求是什么?本领域的最新发展方向是什么?我们的发展方向和推动学科建设的重要举措是什么?在战略措施上要重点抓好三个关键环节:凝炼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和构建学科基地。
创一流学科,要求我们必须明确学科战略定位与发展思路。学科建设是一个在不断积累、创新和竞争中向前发展的过程。尤其是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学科交叉融合迅速,学科竞争日趋激烈,学科建设面临来自校内外、国内外多种因素的直接影响,创一流学科,我们必须要有开放的意识、竞争的意识和危机的意识,做到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因此,我们要在学科战略思路上理性地、客观地分析上述五大问题,这是确立学科发展战略的基础。回答这五个问题的过程,也是进一步认清自身现状、明确发展方向和发展措施的过程,是创一流学科切实可行的实践方向。
创一流学科,要求我们不断凝炼学科方向。学科方向是学科建设的主线。在学校发展战略中,我们不可能做到所有学科方向同时都进入一流水平,只能是优先重点突破,以部分突破带动全局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科学性、前瞻性、创新性的统一,坚持继承优势与拓展领域的统一,瞄准学科前沿,面向社会需求,不断凝练学科方向,坚持以特色求发展,以交叉促创新,以学科优势方向的突破带动学科整体水平的提升。我们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注意正确处理好学科建设中突出重点与一般扶持的关系、优先发展与蓄势发展的关系、领头学科与支撑学科的关系、传统学科与新建学科和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的关系,努力营造符合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目标的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竞争力强的学科生态体系,走一流学科建设的特色发展之路。
创一流学科,要求我们加快汇聚学科队伍。学科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核心。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汇聚学科队伍,要通过培养、吸引、用好人才,形成结构合理、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学术队伍。我们要坚持稳定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培养学术骨干,要弘扬大学精神,建设大学精神家园,为学科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要立足高起点,积极探索多种形式,采取更积极的措施,建立健全有效的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培养、引进机制,着力打造年龄结构、学科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学历层次结构以及学缘结构合理的学科创新团队;要积极支持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开展国际合作研究。我们要立足长远,着眼未来,高度重视建设一支基础扎实、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发展后劲的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队伍,保持学科的持续发展。
创一流学科,要求我们大力构建学科基地。学科基地是学科建设的保障。我们要采取积极措施,整合学校 “985工程”“211工程”以及各类科研资源,统筹部署,协调规划,围绕学科建设的需要,加强学科基地建设。我们要以重点实验室、专业实验室、研究中心、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人才培养基地等各类基地为重要依托,努力提高重点学科建设的实体化程度;要在建设好现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部级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同时,重点建设一批部、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力争实现国家重点科研基地新的突破;要整合现有重点学科的实验条件和研究力量,继续加强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建设;要加大投入力度,新建一批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实行“开放、联合、流动、竞争”的运行机制,为重点学科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在深入开张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中,我们要切实把创一流学科融入到学习实践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形成创一流学科的浓厚氛围,研究制定学校一流学科发展规划,扎实地、创造性地推进学校学科建设。我们要通过一流学科的创建,汇聚一流师资,培育一流人才,创造一流成果,为实现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目标奠定更加坚实的学科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