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9月,欣逢毛泽东主席发表《纪念白求恩》一文70周年,白求恩同志逝世70周年,又是原白求恩医科大学建校70周年。对于我从学生到工作、生活在校60年的一个老白校的子弟,内心思绪万千。这60年,我总怀念这种对学校、对领导、对老师、对同志、对学生那种浓浓的情谊。这情谊,永远是真诚的、无私的、和谐的。这情谊又贯穿着彼此间的理解、交心、关怀、抚慰、宽容、大度和真诚。这种情在老白校、新吉大的校园中传递着、扩大着、交流着……
回忆老白校70年创业历史,更加令人慰藉、珍惜。是什么精神在鼓励、鞭策着这所具有革命传统的学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一步步发展到具有一定规模的、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知名度的国内名校,“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我体会这源头活水来自三个方面。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社会主义办学宗旨是学校发展壮大之本。
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办教育首先应该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老白校是1938年在抗日烽火中创建的,学校的政治方向就是“为抗日战争服务。”在敌人多次扫荡、封锁的残酷环境下,学校不得不根据抗日战争的形势,提出了“突出重点,适应对象,按需施教,急用先学”,“基础服从临床,临床服从战争”的办学特点,从1938年到1945年抗战胜利,共培养出军医班、调剂班、护士班等学员达1039人,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战争,在抗日战争中有近20位学校干部、教师、学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同时也形成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益求精、实事求是的优良校风。
1945年国民党反动派大举进攻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迫使我党、我军又开始了解放战争。白求恩学校根据党中央“一切为了前线胜利”的要求,适应战争形势,对教育计划作了较大调整,如开办了学习时间为6个月的短期军医训练班,缩短原4年制、2年制学习时间,加速培养部队急需的医务人员,并开办了化验班、防疫训练班,此外还组织了前线手术实习队,参加了清风店战役和解放石家庄战役。在解放战争时期,学校先后为部队输送了2200余名各类医务人员,救治了大量伤员,为解放战争胜利作出了贡献。建国以后,学校由农村转入天津,改名为第一军医大学,1954年第一军、三军医大学又合并为第一军医大学,校址定在长春,军医大学的办学方针是:培养政治坚定,具有军事素养和现代军事医学科学理论和技术,合乎规格的正规化现代化国防卫生干部。学校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航空医学系和防原子放射医学系,组建了军队卫生勤务等教研室。抗美援朝时期,学校还派出了医疗队奔赴朝鲜战场,在前线抢救伤员。1952年美军违反国际公约,在我国东北边境和朝鲜投掷细菌弹,根据总后卫生部指示,学校派出病理学等教师在朝鲜战场上搜集证据,证实了美军投掷细菌弹的科学依据,解决了国际上的一大争论,受到我国政府的奖励,从1954年以后第一军医大学共培养军医 1210人。
1958年7月,第一军医大学奉命从军队转交给地方,学校定名长春医学院后更名为吉林医科大学,1977年又恢复原校名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校始终把“继承发扬革命传统,培养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白求恩式的医务工作者”作为坚持不渝的培养目标。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一系列拨乱反正的重大方针指引下,贯彻实施“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学校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成为一所具有自己特色的多层次、多专业的社会主义医科大学,学校被确定为卫生部和吉林省双重领导、以卫生部为主的重点高校。全校共有教师及专业技术人员2225人,并先后与美、英、日、德、加拿大、瑞典等国以及我国港澳台等高校建立了协作和学术交流关系。
2000年根据中央规定,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和长春邮电学院,组成新的吉林大学,200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并入吉林大学。几年来,新吉大在六校各自特色专长的起点上,有了更大的发展,提出了创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方向,综观学校70年的历史,只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社会主义办学宗旨,学校才能获得发展壮大,在这个立本基础上,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动力,新吉林大学将会出现不断开创高等教育的新局面。
弘扬白求恩无私奉献、精益求精的革命精神,是学校发展壮大之魂。
1938年6月17日,加拿大著名的外科专家诺尔曼·白求恩从延安到晋察冀军区,受到聂荣臻司令员的热烈欢迎,当他了解到医务人员数量严重不足,技术水平很低,远不能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因此提出建立模范医院和卫生学校的意见。1939年,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决定在医训队的基础上筹建卫生学校,白求恩为建校制定了建校规划,并向军区建议,抽调病理学教授殷希彭、微生物学教授刘璞、儿科专家陈淇园、眼科专家张文奇来校任教。1939年9月18日军区卫生学校正式成立,开办了军医期、调剂期、护士期,学制为6个月至1年半,并将军区后方医院的一个休养所调给学校作为附属医院为学员实习基地,白求恩帮助审阅教材,向学员们发表讲演,鼓励学员对学习医学的兴趣,还向学校赠送了显微镜,小型X光机和内外科书籍,卫生学校从筹备到建立,白求恩同志付出了大量心血。1939年11月12日,白求恩同志因败血症,不幸逝世。中共中央致电沉痛哀悼这位国际友人,号召全党和根据地人民学习白求恩的革命精神。12月21日毛泽东主席发表了 《纪念白求恩》这篇著名文章,高度等待赞扬白求恩崇高的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精神,号召学习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忱,对技术精益求精的革命精神。1940年1月5日,晋察冀军区决定将卫生学校,改名为白求恩学校,将附属医院改名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从此,学校又有了培养学员的新标准,这就是白求恩式的医务工作者,白求恩精神铭刻在学校每个人的心中,以白求恩为榜样,以白求恩精神为动力,始终贯彻在70余年的建校历程中。
1949年10月,我国察北地区发生鼠疫,党中央十分重视,迅速组成中央防疫大队深入疫区做防疫工作,采取果断措施,控制疫情发展,学校也组成了有360名学员的两个大队,深入疫情严重区域开展防疫工作,历时40天,胜利完成了任务。
1959年冬,吉林省东部山区发生克山病流行,学校立即响应省委号召,组织以妇产科教授阴毓璋、生物化学教授朱育惠为骨干共200余名师生到抚松县。从 8月到次年 5月,冒着严寒,克服生活上的困难,坚持在山区、农村抢救病人800多名,使死亡率由过去的60%下降到3.3%。并在此基础上抽掉一批骨干教师建立了地方病研究室,对克山病的病因、病理、防治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新吉大诞生以来,白求恩精神成为全校医务人员的精神和力量支柱,根据需要先后组成吉林大学援藏医疗队、抗洪救灾医疗队、抗击“非典”医疗队、爱心献功臣医疗队。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后,我校第一、第二、中日联谊医院都相继派出医疗队深入灾区,进行防疫、抢救伤员,曾受到温家宝总理的接见和鼓励,还有的医疗小组、医务人员被评为全国或地区抗震救灾模范或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白求恩精神在我校实际工作中,已经成为学校发展壮大之魂,今后必将结出更加优异的成果。
校领导以人为本,率先垂范,与时俱进,是学校发展壮大之力。
一个学校一个单位,能不能完成党和政府交付的任务,领导干部是关键,综观从老白校到新吉大,历届校领导基本都能够忠实履行党和国家赋予的使命和任务,他们那种率先垂范、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体恤下情的作风,更是激励学校发展前进的动力。
老白校校长殷希彭将军,参加革命前是在日本获得博士学位的病理学教授,在老白校先后担任领导职务达15年之久,他忠于教育事业,与人为善,和同志们将老白校从无到有发展壮大,他从不贪功诿过,抗日战争中他将两个儿子送到部队,长子殷子刚曾任武工队政委,1943年一次打击日寇战斗中不幸牺牲。次子殷子毅,16岁参军,1943年秋季在反“扫荡”保卫神仙山战斗中壮烈牺牲,1年中两个儿子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对他是很大的打击,他深知要抗日就会有牺牲,为此更加坚定革命的信心,更加热情饱满投入到革命事业中。
建国以后,学校先后有7位老红军和两位老八路担任学校领导,他们一贯把继承发扬革命传统、培养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白求恩式的医务工作者,作为坚定不渝奋斗目标,老红军一个突出特点是大局观念,在关键时刻坚决执行党和领导机关的决定。1954年2月中央军委决定,将第一军医大学和长春第三军医大学合并为第一军医大学,校址在长春。决定下达后,不少同志认为天津比长春工作、生活条件优越,不愿意迁往东北,思想波动很大。康立泽政委、王恩厚校长等以身作则,坚定地按照上级要求做好一切迁移工作,并在全校广泛宣传决定对军队建设的意义,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顺利完成了合校任务。1958年7月,学校奉命从军队转交给地方,这又是一次对校内教职员工更大的考验,全校多数干部和教师都是在部队成长起来的,对部队有深厚的感情,思想波动更大,王恩厚等校领导,坚决服从国务院和总后勤部的决定,带头脱下军装,深入基层做思想工作,保证了移交工作的顺利进行。2000年国务院决定将五校合并组成新吉大时,已离休的老红军贺云卿、王恩厚、杨智全都衷心拥护这一决定,并希望白求恩医大的老同志能够正确理解合校的意义,愉快地服从决定。
在原白求恩医大发展过程中,以老红军为主的各级领导都强调要搞五湖四海,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在1950年就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参加国防医学教育,聘任了鲍鉴清等一批著名的专家、教授,接受了国内医学院校优秀毕业生,如刘树铮、谭毓铨等人,这些老领导还具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文化大革命中,他们都曾被下属职工学生“批判”“斗争过”。10年动乱结束后,他们又重新回到领导岗位上,对那些曾伤害过他们的人,没有采取任何歧视报复手段,而是耐心劝导,让他们放下包袱、大胆工作,帮助他们提高思想和业务技能,使这些人有了很大进步,有的人加入了共产党,有的人被选入各级领导班子,有的成为医教研骨干,成长为教授、主任医师,他们的这种品质不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吗?
在新吉大合校几年中,历届校领导也都重视班子成员在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进程中的责任,下基层调研,多方听取意见,特别是近年来校党委书记陈德文和校长展涛,更重视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中,落实政策、实事求是、保持安定、团结、和谐的局面,在对待离退休工作中,力争做到让老同志“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医”,在学校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先后落实了关于“住房差额补贴”、“第二、三次吉林省阳光工程补助”、“离休护理费”等一系列政策规定,尤其是大力支持已停多年重建的“白求恩纪念馆”工作,这些都温暖了老同志的心,解决了老同志们一些困难,受到老同志们的赞扬。
从以上校领导成员的作为中,可以深刻体会到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实事求是、权责一致、发扬民主、依靠群众,是学校发展壮大之坚强动力。
斗转星移七十年,白校风范代代传。欣逢盛世长征路,奋进创新遍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