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小南教授给历史学系的学生讲课
邓小南教授是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和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教授、博士生导师。她的研究方向包括宋史、唐宋妇女史和官 僚制度史。作为北大国学研究院的导师,她为博士生们开设了 “宋代史籍导读”等课程。她的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也深深地 影响着一批一批的博士生。学生们谈到她时,除了“和蔼的笑 容”、“平易近人的气质”、“春风般温暖的感觉”这些印象外,更 深刻的还是治学方面的收获。
“希望给大家创造更多互动的机会”
提起第一次给国学研究院的博士生上宋代文献选读课, 邓小南感触良多。那一届国学研究院没有历史系的学生,给非 历史系的学生上这门课,邓小南坦言一开始不知道怎么讲好, 不知道这门课对学生们会产生什么影响,还担心课程对非历 史背景的学生来说会非常枯燥。
邓小南说:“这门课读很多史料,没有一个明确的议题,完 全跟着材料走,那些材料对非历史专业的学生们来说都是陌 生的,从来没接触过,并且每一个人的知识和专业背景都不一 样。只好试着来吧,至少我希望能够给大家创造更多的互动机 会。”讲到《宋史·王旦传》时,邓小南给学生们发资料,大家一 起讨论分工,课后回去查找材料,下次课将自己的成果展示给 大家。博士生陈探宇说:“邓老师将每个部分分配给同学们,每 个同学都会轮到主讲,在主讲人讲的时候,其他同学可以随时 插入一起讨论。”博士生赵炎说:“邓老师安排旁听的同学也一 起参与做报告、讨论。”此外,这门课还在历史系论坛里开设了 课程讨论区,使学生们能够互相学习、共享资源。邓小南鼓励 学生们提问题,对于学生关心和感兴趣的问题,她给学生提供 线索,鼓励他们去深入研究。
博士生对课程的反馈让邓小南感到很惊喜,他们对历史 学出了兴趣。陈探宇说:“听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因为老师上 课非常有激情,很感染人。邓老师让我们从史学的‘门外汉’到 了解了基本的史学治学方法。我们刚开始对史学不太了解,读 历史方面的书籍时也有很多障碍,但是后来越学越有意思,课 程报告也很有意思。虽然以前没学过,学得也很辛苦,但是我 的收获非常大。”
邓小南非常善于鼓励人,使国学研究院非历史专业的学 生增加了学习的信心。陈探宇说:“当时,我担心自己的历史学 论文写得不好,但是邓老师批阅之后说‘论文写得还不错’。我 心里感到暖暖的。以前觉得《二十四史》遥不可及,现在却非常 愿意去翻翻历史书籍。”
“训练的过程很重要,过程由环节组成”
邓小南说这门课实际上是要讲授一种实践中的方法。“历 史是基础学科,但是它的实践性很强,所谓实践性其实就是一 种处理材料的能力,这个能力是要通过训练才能掌握的。学历 史,与资质有关系,但是训练也很重要,这两个方面要结合起 来。我想要提供的其实就是这样一种训练。”她说。
“我希望告诉学生的不仅是一种知识,不仅告诉大家这个 词是什么意思,而且要让他知道如何去查找、去辨析,然后去 判断。仅有起点和终点还不行,最主要的是过程,要告诉学生 途径是怎样的。”邓小南举例说,“从没有概念到逐渐有所认 识,从不知道有区别到发现了差异,这样,就发现了要研究的 问题。然后,如何去找到适当的途径,有了途径以后再考虑如 何去分析问题、回应问题。这就是一个过程。”
邓小南一直强调过程很重要。她说:“过程由环节组成,环 节其实就是我们要落实的地方,或者说是作为起点的地方。以 前我们没有形成自觉的意识,现在要尽量往这个方面做,就是 用一系列的环节构成一个训练的过程。这个环节可能是阶梯 式的,要尽量让学生主动,要让他们知道,虽然以前没接触过, 但是他们是能一步一步向上走的,是能够解决这些问题的。这 样他们就会对历史学产生一种亲切感,变得有自信,这有助于 他们学术研究能力的提高。”
历史资料中的一些记载可能是不一样的,所以,邓小南有 时候会让学生们比较材料记载中的互异之处。“如果只跟着一 个文本走,容易让学生产生误解,以为事实就是这样,甚至可 能导致他们以后在处理历史材料的时候,看到一种说法时就 一直跟着走下去。在比较的过程中,看看不一样的地方在哪 里,思考怎么去解决,解决的路径有不同,这种可能性会怎样, 那种可能性会怎样,等等,这些都是学术训练的过程。”邓小南 说。以《王旦传》为例,《宋史》和《东都事略》都有王旦的传记, 但是两个传记对于他开始做官的地方说法不一样,一说在临 江县,一说在平江县。孰是孰非?学生们都去查了临江和平江 分别在哪里,但是仍然解决不了这一问题。在老师引导下,大 家拓宽范围,查找与该事件相关的间接背景,逐步扩大线索, 按图索骥,终于比较圆满地回应了这一问题。
邓小南读文献讲宋史,不仅是让学生读某一著述、某一篇 章。她会有意识地去找寻不一样的材料拿来比较,让学生自己 思考、探讨。每次下课前,她都会有疑问留给学生回去查。“到 下一次课学生们就有一些反馈,效果还不错。”邓小南满意地 说。“越往细需要花的功夫越多,也体现了学问功力的深浅”
读《宋史》,邓小南要求学生们把每一个字的含义、每一个 历史知识、每一处历史背景都弄清楚,并且用白话解释。陈探 宇说:“邓老师通过对历史文献的解读,细心地教会我们怎么 做学术。从邓老师身上我们学会了严谨的治学方法。我们哲学 专业的学生有时只重思想,不愿在小地方下功夫,但是从邓老 师的治学风格中,我们学会了严谨细致。越细致,学到的东西 越多。”博士生王媛说:“邓老师在讲《王旦传》时,曾非常严厉 地指出学生读的错别字。同学们有时懒得去查字典,邓老师要 求最基础的东西必须弄清楚。”谈到邓小南对学生的历史学基 础“补课”时,博士生闵军说:“邓老师讲校勘时引了陈垣关于 校勘学的4个原则,即《校勘学释例》里的校法四例,详细地讲 解了历史学研究中校勘的应用。”
邓小南对待每一个学生的问题、作业和论文都很用心。博 士生王晓萌提到,自己把论文发给邓小南,邓小南用红笔密密 麻麻地修改,写出优点在哪,缺点在哪,非常详细。有一次讲到 怎么做论文,邓小南说:“小题目、具体考订,要花费的功夫可 能更多。比如有人问‘宋代有没有人撒谎?’你会想,这么多人 肯定有人撒谎。如果不断地问下去,直到‘宋代某人某篇文章 是否撒谎?’这时候你就不知道了。越往细需要花的功夫越 多。”即使是一个小小的校对和注释,体现的功力深浅都不一 样。
邓小南和蔼可亲的形象给学生们的印象很深。国学研究 院博士生赵炎提到,有一次在校园里遇见邓小南,邓小南特意 地停下自行车,询问他的学习情况后,才又骑上车子走了。赵 炎说:“有时候问邓老师问题时,会担心自己的问题太过简单, 但是邓老师总是和蔼地看着我,这种鼓励已经足够了。当她进 一步详细讲解‘这个应该这么解决’时,总会让我为这样一位 大家的耐心细致而感动。”
在老师们面前,学生们难免会担心自己的问题过于简单, 才学过于疏浅,但是邓小南却用和蔼可亲的态度和孜孜不倦 的教诲,温暖着一批又一批走在国学研究道路上的学生们。 (卢盈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