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 边 吕 偲 摄
五四精神的文化反思是一个历久弥新、常讲常 新的话题,它不仅是五四学术研究的一部分,甚至也 可以说是五四文化魅力的一部分。在纪念五四运动 九十周年的时候,重新审视与反思五四如何对待传 统,如何建设精神家园,如何确立文化自觉,无论是 对于五四的文化研究还是当下的文化建设,都是非 常必要和很有意义的。
一、五四精神与传统文化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基础和源泉,民主与科 学是五四精神的主题和核心。五四的思想解放意义 是无可限量的,五四的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启蒙精 神对当代中国的变革和发展的影响是空前巨大的。 当然,从文化反思的角度看,五四的文化批判也有自 身的历史局限和不足,这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在中西文化比较中截然对立的两极化思 维。比如陈独秀就认为东西文化的区别是:西洋民族 以个人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家族为本位;西洋民族以 法治为本位,东洋民族以感情为本位;西洋民族以实 利为本位,东洋民族以虚文为本位;西洋民族以科学 为本位,东洋民族以想象为本位;西洋民族以战争为 本位,东洋民族以安息为本位。这种情况在五四的文 化论争中相当普遍,比如西方是竞争的文明,东方是 调和的文明;比如西方是理智的文明,东方是情感的 文明;比如西方是物质的文明,东方是精神的文明。 可谓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但都是以截然对立的二分 为特征的。
二是在新旧文化对照中两者不可调和的存一废 一型思维。陈独秀认为新与旧是不可调和的,新学 (西学)与旧学(中学)也是绝对排斥的。要学习西方的 民主与科学,即德先生与赛先生,就必须破坏中国的 文化传统与伦理道德。他提出:“要拥护那德先生和 赛先生,便不能不反对孔教、礼节、贞节、旧伦理、旧 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能不反对旧艺术、旧宗 教;要拥护德先生又拥护赛先生,便不能不反对国粹 和旧文学。”两者绝没有调和的余地。有的人在与传 统文化的“决裂”方面走得更远,甚至提出什么欲废 孔学,必先废汉字;所有的线装书都要扔到茅厕里 去,等等。
三是在现实的文化建设中破的多立的少的拒 斥性思维。五四的基本指向是反传统,由于上述的 中西截然对立和新旧不可调和的思维方式,就必然 导致文化选择中关注破,忽视立;破的多,立的少; 拒斥性强,建设性弱。因此对于中国文化优良的方 面和西方文化弊端的方面没有给以理性的评估和 准确的定位。也就是说,五四只是开启了启蒙之门, 五四文化建设的任务还远远没有完成。今天看来, 五四的文化运动更多的是体现为一种情绪和声势, 而不是持久的文化现象和生活状态,文化建设的任 务任重道远。
二、五四精神与“再中国化”
五四的实质是文化转型。五四那样激烈的反传 统,带来了巨大的文化冲击,引起了强烈的文化焦 虑。因此需要不断地进行文化调适,逐步地进行文 化修复。
首先,“中国化”概念的提出,就是对五四激进 反传统的某种反思和校正。五四的新启蒙和反帝反 封建不容否定,但问题是对传统否定过多,西化色 彩很浓。于是,张申府先生提出,五四两大口号即 “打倒孔家店”、“科学与民主”,至少要变一下,就 是:“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子”、“科学与民主”、 “第一要做主”。特别需要重视的是,在延安毛泽东 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强调马克思主 义必须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强调我们是马克思主义 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 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予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 产。另外毛泽东还指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民族的 科学的大众的,这里把“民族的”摆在了首位。我觉 得,无论是强调“中国化”,还是突出“民族的”,都与 对五四全盘反传统的反思和校正有关,其主旨展开 来说就是面对思想冲突、文化激荡,必须始终保持 文化主体性,千万不能“失语”和“他者化”,不能丢 掉自己的文化基因和文化密码。
其次,“再中国化”的意思,最关键的还是文化 认同与文化传承。有学者在不久前发表的文章中提 出了“再中国化”的问题,引起了学界的广泛注意。 我们有五千年悠久而灿烂的中华文明,但是由于五 四以来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和不断地批判传统文 化,我们的文化传统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淡化了,甚 至是中断了,好像不那么“中国”了,因此接续传统、 “再中国化”就提了出来。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百年 来经历的历程大体是:五四时期是“看不起”,知识 精英大都以反传统的面貌出现;极左和文革时期是 “看不到”,传统文化等同于封建主义,而划入“封资 修”之列;现在的情况则是“看不懂”,近来出版了不 少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但青年人以及许多中年人读 起来都很困难,远不如西学熟悉。这不能不使一些 有识之士担忧。文化传统是民族的血脉和灵根,如 果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不能在我们的手中一代代地 继续传承,如果繁体字、文言文、线装书都看不懂, 这样的人就不可能是文化学意义上的中国人,而只 能是人种学意义上的中国人。由这样的人组成的中 国,就不是文化中国,而只是地理中国。文化认同与 文化传承是民族赖以生存的基础和继续发展的前 提,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再次,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 家园,是当前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十七大提出弘 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是一 个很重要也很有创意的提法。“精神家园”的提法 不仅突出了文化身份的认同,而且强调重新凝聚、 整合和塑造。用有的学者的话说就是“恢复记忆”、 “重建传统”、“精神还乡”,也就是“再中国化”。
三、五四精神与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是20世纪90年代费孝通先生提出的 命题和概念,现在这一极富前瞻性的概念和命题 已得到海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与普遍认同。费先 生反复强调面对新世纪新形势,保持文化自觉,对 于创造中国现代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关于文化自觉的内涵,我们可以有多种多样 的理解和界定。但是最重要的还是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使传统文化 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的自觉。关 于传统文化的现代性问题是五四以来文化讨论的 焦点问题和核心问题,传统文化与现代性的关系 大体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契合性,比如自强不息的 进取精神、诚信为本的价值观念,可以成为现代化 的内在动力。二是冲突性,比如传统的等级观念与 现代平等理念、人治习惯与法治社会、群体至上与 个性发展、中庸之道与社会竞争、伦理中心原则与 物质利益原则,都存在着矛盾和冲突。三是潜现代 性或准现代性,比如传统文化中的民贵君轻,民为 邦本、本固邦宁,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必须经过创 造性转化,才能成为现代民主的“本土”思想资源。 四是后现代性,在对工业文明负面效应和人文精 神的弘扬方面,现代新儒学体现了某种后现代性, 这是人类思想螺旋式发展的反映。总之,传统文化 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它的现代性问题需要具体 分析。
二是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在继承与创 新的结合中弘扬和光大中华文化的自觉。文化建 设贵在积累,重在创新。传承是基础、是前提,创新 是方向、是生命,两者不可偏废。应当看到,现在和 五四时期有一个明显的不同,就是那时的人们对 国学十分熟悉,而对西学了解甚少。现在的情况正 好相反,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对西学比较熟悉,而 对国学相当陌生。因此文化传承是当务之急。否 则,文化建设就失去了基础,文化创新就会成为空 谈。当然,人类已经进入了二十一世纪,如何应对 全球化的冲击,如何在激烈的文化竞争中生存与 发展,核心是文化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 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种文 化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即使是优秀的文化传统, 也需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实现现代性的创造性转 化,同时融入民主精神、科学精神、市场精神、法治 精神、竞争精神、公平精神等新理念。譬如树木,非 岁岁有新芽茁长,则其枯槁可立待。譬如井然,非 时时有新泉喷涌,则其干枯有时也。只有永远保持 创新的精神,才能谱写新时代民族文化的新篇章, 赋予其新的内涵和活力。
(作者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