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北京大学 - 《北京大学校报》

“钟情”于机器人的年轻人

———访2008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王启宁

2009-06-05     浏览(625)     (1)

北京大学工学院直博生王启宁,放弃出国选择北大实践机器人梦想,带领团队多次参加国际比赛并取得好成绩。他心怀热爱坚定抉择,心怀他人关照新人,心怀学术无悔付出,热心公益普及机器人知识,资助失学女童完成学业。他是一位普通又不普通的年轻人。



王启宁和他新研制的机器人


  6月3日,北京大学对新时期北大学生的优秀代表、工学 院2004级直博生王启宁予以通令嘉奖,表彰其在校期间取 得的斐然成绩。 心怀热爱 坚定抉择王启宁出生于安徽合肥,北京大学工学院2004级智能 控制实验室直博生,最近被评为2008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 在来北大读直博生以前,原本打算赴美国继续深造的王启 宁得知北大新建了一个与机器人相关的实验室,于是他放 弃了出国,而选择来北大实践自己儿时的“机器人之梦”。他 说:“出去后还是做与计算机相关的东西,但是我很清楚自 己喜欢机器人。我小的时候就酷爱变形金刚,热衷于看科幻 片,来北大正好是一个契机。”
  作为北大机器人队的队长,王启宁曾经带领他的团队 多次参加国际比赛。在参赛期间,曾经有美国大学的教授邀 请他去国外读博士后,但是他还是希望能够留在北大,因为 只有在这里他才能够继续把自己喜欢的事情做完。而且,只 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研究成果一直都为自己的祖国服务。
  在人生的许多选择中,王启宁很少有过反复和烦恼,他 始终都为着自己的兴趣去做,从来不曾后悔。他说自己没有 什么长远计划,但每一天他都能踏踏实实地走过,每天都能 过得充满新意。按他自己的话来讲就是“科研就是要自己找 乐子,每个人每天走过相同的路都会有不一样的风景,要从 各种细微的地方寻找新意”。
  为了参加机器人足球比赛,王启宁需要在专用场地上 设计机器人模拟踢球,设想可能出现的情况和应对策略。基 于他高中时候踢足球的经验,他能够很好的设计路线,同时 自得其乐。王启宁笑称自己“指导机器人踢球没问题”。 心怀他人 关照新人在师弟、师妹的眼中,王启宁是一位憨厚热心的师兄。 王启宁研究生二年级的时候,就开始带领刚入学的研究生 做研究。王启宁很关心本科生的学习生活,连续三年培养出 了本科生希望之星。作为机器人队的队长,他根据每个人的 特点分配任务。他像是一位语重心长的老师,认真地帮助低 年级的师弟、师妹达到他们心中的目标,倾听他们的想法。
  王启宁说:“一些学生很浮躁,把很多事情都想得非常 理想化,不愿意从一点一滴做起。事实上,很多复杂的事情 都需要踏实去做。先把眼前的事情做好,才能为制定长远的 目标稳固基础。一些师弟、师妹刚读本科的时候就认为自己 不适合做科研,这样的结论太武断。只有经历了一个项目的 开始到结束才能明白自己是不是喜欢。” 心怀学术 无悔付出至今为止,令王启宁最激动的事是在2006年中国机器 人大赛暨机器人世界杯中国公开赛上,夺得四腿机器人组 足球比赛和技术挑战赛双料冠军。尽管之后机器人队取得 了更好的成绩,但是这个成绩对王启宁的意义却有些特殊。 因为这是王启宁作为队长带的最后一次比赛。当时北京大 学参加机器人比赛仅仅一年,有些高校开展得较早,国内高 手如云。结果,王启宁和他的团队赢得了国内的“双冠”,如 果没有全心全意的投入和无怨无悔的付出,这样的成绩怎 会取得?现在,北京大学机器人队已发展成为国际知名的机 器人竞赛团队。2006年到2008年3次机器人世界杯大赛上, 他们都取得了前八名的好成绩。
  王启宁刚开始做科研的时候,没有任何经验,每个代码 都是自己编写,每个设计都是自己琢磨。国际上可以借鉴的 东西很好,但可借鉴的设计细节很少,从理论转化为实物存 在很多困难。这个团队并没有气馁,他们一直坚持投入大量 精力来研究,有时候甚至一天只睡两三个小时,困了就在学 院的机器人比赛的场地上休息。那里成了集实验室、卧室、 机器人比赛于一体的“多功能场所”。
  王启宁现在研究双足类人机器人,他的短期目标是使 机器人能够更好更多地应用于人的实际生活。这种机器人 从外形、效率上来看与人的行走没 有差别,可以应用于生产“智能假 肢”。他说:“现在残疾人使用的假 肢,需要他们练习很长一段时间才 能使用,‘智能假肢’就可以让他们 轻松地行走,使他们的生活更方 便。”
  王启宁所取得的学术创新成 果得到了多方认可,他所在的团队 参加国内外多项机器人比赛,获得国际级奖励2项,国家级 奖励5项,他还被推选为2008年机器人世界杯赛标准平台组 地区主席。除此以外,他个人还先后获得北京大学“五四”奖 学金、北京大学学术创新奖、北京大学团队创新奖、摩根士 丹利奖学金、北京大学三好学生、北京大学“五四”奖章等多 项荣誉。2008年5月3日,在北京大学建校110周年之际,胡锦 涛总书记来北大视察,王启宁作为全校唯一的学生代表向 胡锦涛总书记汇报了自己的科研进展和在创新人才成长方 面的体会,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充分肯定。 心怀责任 热心公益作为大家眼中的学术“牛人”,王启宁并没有死读书。 2005年,王启宁创建了北京大学机器人协会并担任会长。协 会成立以来做的最多的事情是向欠发达地区普及机器人知 识,做公益性质的活动。他说:“我们就是要给那些没有机会 看到机器人的孩子展示,让他们知道生活的丰富多彩,对科 学产生兴趣。能够让他们从小热爱科学,热爱生活,我们就 心满意足了。”他们的首次科普展是在河北沧州举办的,他 们把机器人的发展历史做成展板,带去了实验室里所有的 机器人。两天时间共有三万人参观了他们的展览,他们不分 场次只要有人来就进行讲解,尽管大家累得不轻,但看到一 位年纪很大的老人把整个展览看了6次,仍使他们非常感 动。
  在举办展览期间,王启宁被孩子们对于知识的渴求感 动,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情况进行了深思,他知道自己能做的 确实很微薄,但是“小小的烛光也可以产生一片光明”。回来 后,他用自己获得的奖学金资助一名甘肃的失学女童完成 学业。
  王启宁不仅怀着一种责任感帮助别人,也深深思考着 中国机器人科研的发展之路。他觉得中外科研上的差距从 学生角度上来看,主要在于国内学生在学习和研究中会考 虑到很多实用的东西,会比较多地考虑责任、成果,会考虑 自己的努力会不会白费,会不会从负方向努力,做科研投入 的时间与产出是不是成正比。而外国学生则不同,他们做科 研很随性,根据自己的兴趣随心所欲去做,为了一种狂热的 兴趣去探寻和追求,在这种情况下也许能做得更好。
  这就是王启宁,一个在逛街时都会思考问题的年轻人。 王启宁享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困境在他看来都很平淡,复 杂的选择不会困扰他,发自内心的关怀让他丰富,平凡的科 研使他深刻。他很普通,每天经历着每个年轻学人同样经历 的事情;他又不普通,在他的脑海中,探索的思考从未停止, 从心底萌生的关怀仍在继续。 (刘志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