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农业大学 - 《中国农大校报》

为了这座桥……

本报记者 艾子

2009-05-25     浏览(166)     (0)

这是一篇关于中国农业大学东校区北门与家属区北区之间交通安全设施问题的文章。学校领导班子为了解决师生过马路的安全问题,坚持不懈地努力了三年,最终建起了一座过街天桥。然而,建设过程中也遭遇了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学校仍然坚定不移地解决了问题。 关键词:中国农业大学;过街天桥;师生安全;坚持不懈;克服困难;学校领导。



江政/图


  一 个少年像一头欢快的小鹿蹦蹦跳跳地跑过了桥去……一对老年夫妇相互搀扶着不慌不忙地走下桥来……望着眼前的情景,党委书记瞿振元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桥终于建好了,几年来压在我心头上的一块石头总算可以落地了……”
  这是一座连接东区校园北门和家属区三村的过街天桥,正如一位退休教师所言:“有了这桥,再也不用为过马路而提心吊胆了。”殊不知,这是一座被学校领导班子喻为关乎师生生命安全的桥。也正因为是具有这样意义的一座桥,尽管困难重重,波澜不断,但学校始终不言放弃,坚持不懈地努力了三年,直至今天这道“彩虹”横跨宽阔的大马路,将校园与三村连接在一起。
  三村位居校园北侧,最初为学校的实验田,与校园之间有一条几米宽的土路,自西向东至小月河被阻断。
  2000年,为了解决教职工住房困难,学校在三村建筑了一些住宅,先后有300多户教工入住;2002年,学校明确提出校园建设目标,整个三村被规划为教工住宅区,最终有560多户教工共同居住于此。
  随着北京申奥成功,特别是我校被批准建设奥运会比赛场馆后,环绕校园的东西南北四条大小道路全部被确定为奥运会重点道路,并且除了西路之外,其他三条道路都要进行拓宽建设。其中的北路,不仅要拓宽为双向六车道的大马路,而且要在小月河上建起一座高架桥,使整个道路东西向贯通到底。
  高架桥建好了!马路拓宽了!昔日僻静的小路一夜间变得车流不息起来!很多人还没有从惊喜中醒过神来,就开始经受过马路的考验了。在教育部工作的时候,瞿振元先后面对过多起高校师生在校园周边遭遇交通事故的惨痛事件。他说:“原因都是校园周边马路扩建后安全交通设施没有跟上造成的,现在我们学校也正面临着这样的威胁,必须赶紧想办法解决!”
  怎么解决?建地下通道,安装信号灯,架过街天桥……师生建议多多,莫衷一是。学校有关领导和部门负责人一次又一次与北京市道路建设、交通管理等有关部门进行接触和交涉,希望他们能够尽快解决危及广大师生生命安全的交通安全问题。经过实地考察,有关部门认为:地下通道工程浩大,过街天桥至少也要五、六百万,信号灯装置只需100万元,并且安装方便。也就是说,安装信号灯最为可行。可是,100万也不是一个小数目,学校并没有这笔经费。
  如何推进?时任校长陈章良强调:“这是一个公共道路建设中的问题,我们要努力争取得到上级有关领导的支持!”
  2006年7月12日,北京市副市长赵凤桐来我校视察指导工作。机不可失!在介绍学校发展和服务首都新农村建设的情况之后,瞿振元直接提出希望北京市对我校周边环境整治给予支持。赵凤桐态度明确,并且表示“具体工作可以和市有关部门在可操作层面上落实”。
  事不宜迟!党政办公室迅速起草了一份《关于在中国农业大学东校区北门安装交通信号装置并准予机动车辆通行的请示》报告,并于7月17日呈送赵凤桐副市长,恳请他“协调北京市交通管理局等相关部门,在我校东校区北门安装交通信号装置”。
  时间在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协商和广大师生的期盼中一天天过去,北门路口却是交通事故时有发生。2006年10月的一个夜晚,一个打工妹骑着自行车从南往北穿越马路,被一辆从桥上疾驰而下的渣土车一下子撞出好远,顿时头部血流如注……司机喃喃道:“我踩了急刹车,可是……”。2007年12月的一个傍晚,一个卖盒饭的小摊贩推着三轮车从北向南过马路,被一辆自西而东的轿车撞了个正着,锅碗瓢盆散落一地,人抱着头在冰冷的柏油路上翻滚……车主一脸茫然地说:“发现情况就已经撞上了……”
  尽管所有遭遇不幸的都不是我们的学生、老师和家属,但这仍让学校领导忧心忡忡。有一天,瞿振元率有关部门负责人再次考察现场。他们发现这个路口有些“特别”:自西而东方向,道路宽阔而笔直,但由于从红绿灯到北门路口的距离比较近,如果司机加大油门很容易发生“发现情况就已经撞上了”的后果;从东往西方向呢,由于高架桥与地面连接形成了不小的坡度,距离路口又不足两百米,根据物体运动的惯性,除车速比较快之外,同样容易出现司机发现情况来不及采取措施的问题。也就是说,这个路口即使安装了信号灯装置,依然存在比较明显的安全隐患。瞿振元当机立断:“这是一件关系到师生生命安全的大事情,既然我们要做,就一定要做到最好,建过街天桥!”
  2008年初,陈章良调任广西自治区副主席,柯炳生任我校校长。学校得到通知:1月30日下午,中组部、教育部和北京市委领导将来我校宣布任免决定。时不我待!在瞿振元的指示下,党政办公室连夜起草 《关于解决中国农业大学东校区校园北门与家属区北区之间交通安全设施问题的请示》报告,并且经过精心策划,将其放在了北京市委常委、教工委书记朱善璐落座后一眼就能看到的地方。瞿振元至今清晰记得当时的情景。会议结束后,朱善璐对他说:“你们的请示报告我看过了,也已经作了批示,我想应该能够很快得到解决。”当时在场的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都长长地松了一口气,无不为之高兴和振奋。
  2月3日,北京市交通委协调处处长、奥协办主任于国成便率市交通委规划处、计划处、奥协办、综合协调处和市路政局、交管局、公联公司等一系列部门的负责人来到我校。听取汇报,现场勘察、讨论、研究……他们当场决定:立即开始设计,尽快投入建设,6月20日竣工!消息一出,全校上下一派欢欣。
  很多事情看起来简单,其实不然,甚至会出现难以想象的复杂局面。这座桥就是这样,正建得热火朝天、一天一个进度的时候,突然间,马达不响了,工人不见了,原来正在施工的桥基遭遇了地下管道!专家的结论是:要继续建,唯一的办法就是桥基移位!也就是说,一切都要从头来。可是,奥运会已然在即,总不能让一个半拉子工程影响北京市容,影响咱中国的形象吧?于是,只好偃旗息鼓了。
  奥运会一过,学校又立即行动起来,和有关部门、单位开始了新一轮的接触、洽谈等等,并且采用了穷追不舍的战术,不断地联络和督促……瞿振元说:“那种辛苦和压力,时任后勤基建处处长张文立最有体会,天天去催,腿没少跑,话没少说,还没少挨批……”
  张文立说:“我就住在三村,对过马路的紧张深有体会。作为这座桥整个建设过程的亲历者,每次过桥我都有一种欣慰感。这座桥建得真不容易,体现了学校把广大师生的利益放在心上,做了一件实实在在的大事和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