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武汉大学 - 《武汉大学报》

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黄进:

韩老至少有三点了不起

长江日报记者 谌达军 楚天都市报记者 范宁

2009-06-06     浏览(237)     (0)

黄进是韩德培的第一个博士生,也是中国第一个国际私法专业博士学位获得者。他回忆了韩德培的非凡眼光、大海一样胸怀和豁达心态,以及他积极乐观、关心国家、关心法律人才培养和成人之美的君子之风。韩德培在蒙受不白之冤21年之久时,也没有向黑暗低头。 以上摘要主要内容为对韩德培的回忆,以及对韩德培的评价。

    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黄进是韩老带的第一个博士生,也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国际私法专业博士学位获得者。5月29日晚7时左右,得知韩老病危消息,他立刻同在北京出差的蔡兴乘当晚火车从北京赶回武汉。
    “老师去世,我心里非常悲痛。”黄进1981年考上韩老的硕士研究生,1984年考上博士,与韩老有20多年师生情谊。这次韩老因病住院,几个月间他来汉好几次,距离上一次探望不过三四天,没想到老师就这样走了。
    黄进说,老师学识渊博、大气豁达、严谨认真,颇有君子之风。他精通英、法、德、俄四国语言,八九十高龄还要学生教他用电脑,审阅学生论文,别说语法、表述方式,就连错别字、标点符号不正确都要指出来,“他自己的文章写得非常漂亮,学问功底非同一般。”
    在黄进印象中,韩老提携后学不遗余力,“我1984年留校助教,到1993年就成为博导,这与韩老的提携密不可分,在他那里,有才能的人可以很快进步,他乐于成人之美。”韩老也心系武大法学院的发展,当年许多学生毕业欲走上社会,最后却被他留在武大,“他希望武大法学教育能得到传承。”
   在黄进看来,韩老至少有三点了不起:眼光、胸怀和心态,这是他智慧人生的表现。
   韩老看人处事的眼光极为深邃。1979年,武汉大学决定恢复法律教育,请韩老主持法律系重建工作。那时,中国刚刚开始改革开放,韩老敏锐地意识到国际法将在中国对外开放中发挥重要作用。他在主持重建法律系的同时,于1980年创建了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这是中国高校第一个国际法研究所。1981年,在大多数国人还没有起码的环境保护意识的时候,韩老推动武汉大学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后改为国家环保局)合作组建了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在中国、在亚洲都是第一个,也是世界最早上建立的环境法研究机构之一。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们不得不由衷佩服韩老的非凡眼光。
   常言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韩老就是一个有大海一样胸怀的人。韩老是1946年应我国著名国际法学家、时任武汉大学校长周鲠生先生的邀请到武汉大学任教的。到校不久,当时年仅36岁的韩老即出任法律系主任并被推选为学校教授会主席。后来,他还出任过学校校务委员会常委兼副秘书长,协助管理学校日常工作,后又改任副教务长,全面主持武汉大学教学工作。1979年武汉大学恢复法学教育后,他又担任法律系主任、法学院名誉院长、国际法研究所所长和环境法研究所所长。韩老认为,一个学校和一个系办得好不好,首先看师资队伍。韩老一贯反对在评职称时论资排辈、互相倾轧。他即使对某人有意见,但总是从学科、院系和学校的大局和全局利益出发,大胆推荐,大胆提拔,大胆使用。他有大家的气派。
   韩老德高望重和健康长寿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为人处事的心态。孔子曾说:“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韩老是智者,一个不愿意落后于时代的人。他积极乐观,关心国家,关心社会,关心法律人才培养,关心法学研究。何谓“仁者”?仁者爱人。韩老有着成人之美的君子之风。面对学生的急躁,他告诫学生要有“三心”,即对自己要有“信心”,干事要有“决心”,成长和发展要有“耐心”。“勇者不惧”在韩老身上也得到了充分体现。韩老是一个追求光明的正直的知识分子,在蒙受不白之冤达21年之久时,他没有向黑暗低头。他心里始终向着光明、向着太阳、向着未来。他说:“有话就说,有不同意见就发表,不积压在心里,把怨气释放出来了,反而有利于身体。”这是多么豁达的心态!
    图为黄进(右)与韩德培(中)、台湾国际私法学会会长马汉宝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