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江苏省淮安市保安服务有限公司 - 《淮安保安》

夏日捉蝉

作者:刘正权    
2014-09-02     浏览(83)     (0)

本文讲述了作者在夏日回乡下老家捉蝉的经历,捕蝉的乐趣和收获,勾起了作者对往事的回忆。描述了农村的生活场景和人们参与捉蝉的欢乐氛围。

    炎炎夏日的一个假日上午,我回乡下老家看望母亲。下了客车后,乘坐一辆三轮电瓶车往家赶。但见路两侧的白杨树宛如凛然的卫士,一排排、整整齐齐的树杆笔直挺拔,树叶郁郁青青,给行者一片绿荫。一路上,“知了、知了”的蝉鸣声与汽车马达声交织在一起,组成了一曲悦耳动听的交响曲。快到家时,看到路边有个八九岁的小男孩正高举竹竿、全神贯注地捕蝉,我仔细看了一下,小男孩居然逮了不少的蝉。见此情景,不由得勾起十年前陪儿子在乡下老家捉蝉的趣事……
    那是一个盛夏的午后,天气愈发闷热,几乎没有风。我们拿着自制的捕蝉工具(一个网兜,用铁丝撑口,固定在长竹竿上,一个简单的捕蝉工具就制成了),头顶烈日像“傻瓜”一样循声仔细寻找蝉的踪迹。然而我们仰头找了一会儿却只闻其声,不见蝉影,整得我们脖子都很酸痛。就在我心灰意冷时,眼尖的儿子终于在一根树叉上发现一只蝉。我顺着儿子手指的方向看过去,啥也没看见,儿子着急的伸长手臂再次指向蝉,我扶了扶眼镜,果然发现一只蝉一动不动地伏在白杨树的树干上,黑色的躯体和树干浑然一色。于是我举起长竹竿,将网口向目标慢慢靠近。近了,更近了,我用力将网口罩向蝉,受惊的小家伙一下子展翅起飞,不想正好飞进网里,任它怎么拍打翅膀也无济于事。我赶紧收回杆子,从网里将蝉捉出来,放进我们准备的网兜里。一时兴起,继续前进。在惊起无数只蝉后,我们终于捕到了第二只。蝉在网兜里拍打翅膀,急促地鸣叫,很小的身躯,居然能发出那么大的声响,着实令人不解。也许是因为在不见阳光的泥土里呆的太久之缘故吧,长成美丽的蝉后却只能活月余,故而尽力发泄高歌。
    1小时后,一共捕到12只蝉,我们已经大汗淋漓,虽然有点脖酸脑涨,但也变得经验丰富起来,就是直接捕捉那些在主干上而且旁边没有细枝绿叶遮挡的蝉,捕获率会大大提高。
酷暑难耐中,我提出回家,从没在农村成长的儿子却意犹未尽,不肯罢手,我只好许诺晚上再捉土里的蝉,儿子才极不情愿地答应了。
    吃罢晚饭,冒着夜黑领着儿子寻找到一片树木密集的地方,开始找蝉。在通常情况下,蝉要等到天黑以后才从地下破土而出。也有为数不多的蝉在天还未黑时,就已经挖掉了洞顶的土层,露出一个小小的洞眼,特别是在雨后。因为在《昆虫记》一书上是这样介绍蝉的成长历程:幼蝉要在地下经过五次蜕皮,历时四年才能爬出地面,这是一个漫长落寞的生命积淀。几年艰难的地下挣扎,只换来短暂的雨露和阳光。
    随着夜色越来越浓,我们打开手电筒,在树干或地面上寻找。每每发现爬到树上的一只蝉时,就用手电筒一照,在耀眼的光束中,那个憨头憨脑的家伙就一动不动了,好像自以为不动就不会被发现;发现黄豆粒大小的洞穴时,让儿子用手指轻轻拨去浮土,拇指粗的小洞中便赫然出现一只幼蝉(那些藏在较深洞穴中的蝉则用小铲子才能挖出来)。晚上八九点钟的时候,树林里捉蝉的人已经三三两两或三五成群。夜幕下,远远近近,一束束手电光柱在树林间纵横交错。更有女人和小孩的大呼小叫、此起彼伏……
    蝉属动物类,因其叫声似“知了、知了”,故又叫“知了”。因其蛋白质含量丰富,营养价值较高,故而又是一道好菜。当然,最好吃的蝉,莫过于刚从地下出来的嫩蝉,因为它们未曾进食,甚至还没有来得及吸收露水。嫩蝉呈褐色,脊背微弓,披着严严实实的软甲,再晚一会儿,它就会爬上树木,然后脱壳长出双翅,变成能飞的知了。如果你站在林中仔细地静听,隐隐有一丝丝极其细微的沙沙声传来,那便是刚刚从地下的小泥洞中钻出来的蝉蛹,在努力地向树上攀爬。
    户外树林间的夏夜,因为捉蝉而勾勒成一幅充满魅力的夜景图;因为男女老幼均可参与此项活动而变得其乐融融;因为捕捉到一个收获的夏夜而让人乐不思归。更重要的是,捉蝉的人也成了乡村农庄里一道充满趣味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