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菏泽学院 - 《菏泽学院报》

雷泽史话
●鲁 丹

2008-09-07     浏览(208)     (0)

  十二、麒麟文化(五)西狩获林大野地 麒麟文化肇春秋麟角凤嘴,故事传说,西海中凤麟洲仙家,煮麟角凤喙为胶,可以续断弦折剑。后以麟角凤嘴喻希见之物。唐·杜甫《病后遇王倚饮赠歌》:“麟角凤嘴世莫识,煎胶续弦奇自见。”也作“麟角凤毛。”元·王逢《奉寄兀颜子忠廉使》诗:“君侯素是骨鲠臣,麟角凤毛为世珍。”又作“凤毛麟角。”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康对山(海)之文,天下慕向之如凤毛麟角,后刻一集出,殊不惬人意。”
  麟凤一毛,比喻珍贵希见之物。唐·张怀瓘《书议》:“麟凤一毛,龟龙片甲,亦无所不录。”
  麟趾褭蹏,(袅蹄),西汉时金币名。汉武帝太始二年三月诏:“有司议曰,往者朕郊见上帝,而登陇首,获白麟以馈宗庙,渥洼水出天马,泰山见黄金,宜改故名。今更黄金为麟趾、褭蹏以协瑞焉。”褭蹏,马蹄形的铸金。汉·应劭《风俗通义》:“获白麟,有马瑞,故改铸黄金如麟趾、褭蹏以协嘉祉也。”
  以“麒麟”。“麒和麟”冠名的麒麟文化现象,不胜枚举。在青铜制品中有“铜麒麟”,蹲踞势,龙头龙须,周身四趾皆鳞甲,牛尾牛蹄,宛如守门的石狮。古人视麒麟为仁兽、瑞兽,象征祥瑞。宋·黄庭坚《送范德孺知庆州》诗:“阿兄两持庆州节,十年麒麟地上行。”“凤凰麒麟不来,嘉谷不生。”(周·管仲《管子·封禅》)刳兽食胎,则麒麟不来。“(秦·吕不韦《吕氏春秋·应同》)"麒麟阙而日月食。”(汉·刘安《淮南子·天文训》)关于“西狩获麟”有多种版本。《公羊·哀·十四》:“春,西狩获麟,何以书,记异也。何异尔?非中国之兽也。然则孰狩之,薪采者也。薪采者则微者也,曷为以狩言之,大之也。曷为大之,为获麟大之也。曷为获麟大之,麟者仁兽也。······”
  西狩获麟。孔子曰:“吾道穷矣。”杜预 《春秋左氏传序》:“公羊经止获麟,而左氏经终孔丘卒。”清·臧琳《经义杂记》:“《论衡·指瑞篇·春秋》曰:‘西狩获死麟,仁以示孔子’。据《论衡》则《春秋》作‘西狩获死麟’,今三传本无‘死’字,而《公羊传》云:西狩获麟,孔子曰:‘吾道穷矣。’注云:‘时得麟而死,此以天告夫子将没之证。’钟文烝《谷梁补注》:‘麟既为圣人出,而适出于修《春秋》三年之后,遂以绝笔焉。于是七十之徒,因以为《春秋》文成所致,自是学者,相承用之。’”
  汉·孔鲋《孔丛子·记问》:“叔孙氏之车卒曰子鉏商,樵于野而获兽焉。众莫之识,以为不详,弃之五父之衢。冉有告夫子曰:‘有麕而肉角,岂天之妖乎?’夫子曰:‘今何在?吾将观焉。’遂泣曰:‘予之于人,犹麟之于兽也。麟出而死,吾道穷矣。’乃歌曰:‘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五父”,地名,在鲁曲阜东南。
  “西狩获麟”事件,影响深远。《史记·太史公自序》:“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年,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旧唐书·文苑传·王勃》:“勃〔祖通〕依《春秋》体例,自获麟后,历秦汉至于后魏,著纪年之书,谓之《元经》。”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独自获麟以后,迄于秦始,实为中国社会变动最剧之时代。”“获麒”,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获麟”,成了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大分界,“获麟”,派生出了许多新的词义和内涵,如事物终结、著作绝笔等。“获麟”又是“麒麟文化”的肇始源头,为中华民族所独有,故应大书而特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