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菏泽学院 - 《菏泽学院报》

历史的足迹
———再访原师专老校长刘志廉

菏泽师专重建时期

2009-03-27     浏览(533)     (0)




  为迎接建校六十周年,三月初,本报记者采访了刘志廉老校长,当时,由于时间原因,老校长言犹未尽。近日,我们再次访问了这位85岁的老人。老人是一杯酒,越品越香,越品越有味道。再访老校长,在深感老人谦虚严谨的同时,也倍感学校60年后的辉煌来之不易。
  谈起自己在职期间学校的发展历程,老校长深情地说:有太多的人为她付出了很多很多,学校能有今天的成就,有三个关键时期人们“不可忘记”。
  1948年10月底,冀鲁豫区行署决定筹建冀鲁豫区菏泽师范学校,1949年2月开始招生,4月份正式开学;8月,学校改称平原省立菏泽师范学校;1952年12月改为山东省菏泽第一师范学校,简称菏泽一师。
  建校初期,菏泽刚刚解放,师资匮乏,除一部分来自解放区的老教师外,多是新教师,这些人中不少来历不清,而且成分复杂,业务水平虽然较高,但思想上不够稳定。招收的学生中多数为江南返籍学生,由于他们生活在国统区,对共产党的政策多持有怀疑甚至不满情绪。因此,如何做好师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便成为学校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1949年4月,王贯一调入学校任副校长兼党支部书记,主持工作,1952年6月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王贯一是从战争环境中走过来的,有丰富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和经验。为使学校走向正规,他带领学校班子从关心老师生活入手,做了大量的思想政治工作。典型事例除前文提到的美术教师周兆豫之外,还有很多。
  语文教师印廷一是东北人,冬天怕挨冻,一时又买不到棉被。王校长知道后,就把自己家的棉被送去;教育学教师薛景昂租赁的房子失火,衣物尽毁,生活困难,其继母懊悔不已,欲图自杀。学校马上出资为其修缮了房屋,并帮助解决了其他困难。王校长送去棉被,对其继母多方劝慰,使一家人逐渐稳定下来……生活上的关心使老师们深受感动,思想上逐渐统一。同时,校领导在业务上予以帮助,工作上给予指导,这使教师队伍逐渐稳定下来。对学生,学校以抗大精神加强教育,也取得了显著效果。学校开始走向正规,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1953年,被山东省教育厅评为全省四个重点师范学校之一,次年,又被教育部列为全国200所重点中学。这些成绩的获得,是王贯一校长及学校领导班子带领全体师生努力的结果。
  1958年8月,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的决定,以菏泽一师为基础建立菏泽师范专科学校。
  菏泽师专成立之初,全国上下正在搞“大跃进”运动,学生先是“大搞三秋”,然后是 “大炼钢铁”,劳动代替了学习,学校工作无法正常运转。时任学校党委书记的于凤山和任职副校长的王斌轩,以高度的责任心,决定尽快把学生拉到教室中来。但经过长期的劳动生活,学生的心变野了,课堂教学难以正常进行。于是,学校领导狠抓学生思想教育,整顿教学秩序,使学校逐步走向了正确的轨道。
  1959年5月,于凤山传达了省高等教育工作会议(烟台会议)精神,学校以教学为中心、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学过程中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办学思想重新确立。经过认真贯彻落实,才有了学校之后三年的稳定发展。
  根据山东省文教口精简机构会议精神,1962年暑假,菏泽师专撤销。1963年11月,金梅先、李金石、王树经三位同志最后撤离校区,校舍由菏泽一中接管。
  1970年7月,山东省革委会对省内高校做出重大调整,山东财经学院被撤销,人员和设备分别搬迁到惠民和菏泽,改办惠民师专、菏泽师专,菏泽师范专科学校得以重建。10月,辛玮、张俊青带队的山东财经学院48名教师进驻菏泽师专原校舍,同时,也陆续由地方上调进部分教师。
  经过“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原菏泽师专校舍和办学设施遭到严重破环,学校残垣断壁,室内一片狼藉,电线全被扯光,门窗无一完好。财院的老师们一到学校就开始了紧张的建校劳动,当时分成几个小组,大家分工协作,任劳任怨。其中的柳叔衡老师当时已是有名的英语教师,平时衣着讲究,很有学者风度,来校后毅然穿上劳动服,扎着外腰带,挎上钳子、锤头等各种工具,在校内像普通劳工一样做维修工作。正是依靠他们的这种辛勤努力,几天内校园就完成了修缮工作,并修通了学校通往市内的道路。后来,学校添置了18辆地排车,师生一起到城西南的劳改窑厂拉砖,盖起了校园西边的十几排平房。
  财院来的领导和老师碰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专业不对口,其次,所有教师(包括本地调来的),还都没摘去“臭老九”的帽子,他们与负有“上管改”任务工农兵学生的师生关系自然是不够正常。但是大家齐心协力,共度难关。实践证明,教学与其他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较好成绩。
  虽然后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来自山东财经学院的部分老师思想上不稳定,并陆续调出师专,但在菏泽师专的重建过程中,他们做了大量工作,付出了自己的努力,为学校发展打下了基础,学院人不能忘记他们。
  老校长于1984年7月离休,并一直住在学校,他亲眼目睹了学校以后的发展。之后的25年里,在历届领导班子的领导下,全校师生团结拼搏,艰苦奋斗,知难而上,抢抓机遇,顺利完成了专升本的重大历史任务,建立了菏泽学院———这一菏泽历史上的第一所本科院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质量不断提升,学校一步步走向新的辉煌。
  目前,菏泽学院占地面积已达1400余亩,建筑面积已达47万余平方米,全日制在校生近18000人,本科专业35个、专科专业37个。学校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我们不能忘记专升本期间的历届学校领导班子和全体师生们所做的贡献。
  回忆学校的发展历程,可谓历经坎坷,但经过历届学校领导和师生的努力,我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学校越办越好。刘校长感慨赋诗曰:“开国前夕建校园,风风雨雨六十年。桃李芬芳香各地,展望未来更空前。”(李志强整理)编者的话:
  刘志廉校长是一位谦虚的老人,他从不表功,说起自己,他只一句话:“对学校,我也做了一些工作,但没干出多大成绩。”具体成绩不让说。但了解刘校长人生经历的菏泽学院人不会忘记他对学校作出的贡献。
  1956年10月,刘志廉调入菏泽一师任职校长兼党支部书记,1958年 8月,在反右扩大化的形势下,刘校长受到批判,并经地委批准,给予党内严重警告、行政上撤职降级(由十五级降为十七级)的处分,但在菏泽师专初建和重建的关键时期,刘校长带着处分接受委托,以“刘老师”的名义实际承担了新老两届师专教务部门的具体负责工作,为教学秩序的恢复,为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学校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而无声的贡献。
  1977年2月,刘志廉被任命为菏泽师专党委副书记、副校长,79年8月任菏泽师专校长。此后不久,学校党委书记吕文序撤回地委,刘校长同其他领导同志带领全体教职工,艰苦奋斗,奋发图强,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铺平了道路。
  菏泽学院建校60年,老校长伴随了53年,他见证着学校的兴衰,也憧憬着未来的辉煌。他的憧憬一个个变成现实,今后仍将变成现实。
  祝老校长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