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工业大学 - 《南京工业大学报》
太平洋的风营销1501欧阳高飞
这是我来台湾后上的第三门课,企业伦理。
“在卡片上写下你的绰号,你来自哪里,你最痴迷的事,228纪念日的打算,最讨厌的事和最疯狂的事。”俞慧芸老师并没有强调繁冗的课程要求,她的开场方式让大家感到新奇。她让大家通过卡片互相认识,并站起来介绍身边的人。“他叫启宏,喜欢打桌球,最疯狂的事是独自一人跑去台北的图书馆……”我起身介绍前面来自彰化的男生。本来互不相识的大家很快便熟络起来,慧芸老师又给每人发了一张印有动物图案的卡片。“现在不可以说话哦,模仿你卡片中的动物来寻找你的同伴,进行分组。”老师话音刚落,教室就传来各种动物的叫声,同学们“张牙舞爪”地模仿狮子、大象,不久大家就自行配对成不同的动物小组,有的组叫“金榜题名的鳄鱼”,有的叫“长错地方的长颈鹿”,因为组员四人都架着眼镜,我们的小组被命名为“戴眼镜的大象”……两个小时的课程转瞬即逝,我竟如此回味一堂课的点点滴滴和期待下一次课的来临。台湾同学们微笑地向我道别,我背上挎包行走在长满热带植物的校园里。早上的肉松饭团和豆浆让我心满意足,雨后初晴的空气弥漫着花的气息,你总能听到街边小店每个人挂在嘴边的“谢谢”“不客气”,也有骑着机车的少年飞驰而过。我深深地感受到眼前最真实的台湾,温暖的远不仅仅是天气。
我想起在台北桃园机场遇到的两个奶奶。她们一下飞机就热情地拉着我们讲个不停,用绵柔甜蜜的国语讲述着小岛的美丽与迷人。她们说去过大陆的黄山,那是个美丽的地方,还有天津,那里有自己亲爱的表姐……我从未跟陌生人如此开心地畅聊过,来台湾才一个星期,大概是我足够幸运,遇见的都是温暖明媚的人;大概我去的地方太少,这里的一切都显得一团和气。也许这里比不上北上广的繁华,也许这里也有抱怨与纷争的嘈杂,但它足够亲切、足够温暖、足够温润地让每个华人感受到她的曼妙。
傍晚,易轩提着两大袋水果如约而至。“这是我自己家里种的水果,爸妈从台南带来的,拿些给你们尝尝。”易轩是我们的台湾学伴,帮助我们适应这里的生活,他几乎每天都会来宿舍陪我们聊天,耐心地解答我们的问题。我们吃着台湾当地甘甜的水果,从海的那头聊到这头,天南地北,对敏感话题的回避是我们共同的默契,这不是一种只见山河不见家国的虚无主义,而是对彼此尊重和爱护的最好方式。此刻任何一种政治倾向都无法简单地将我们分割,制度、经济、历史背景,即使有太多不同,但灵魂深处的一脉相承仍让我们彼此亲密无间。
脚踏车穿行在田野阡陌间,道路旁水稻的幼苗正在萌芽,我想起了海那头自己生长的地方,想起那条波浪宽的大河,风吹稻花香飘了两岸,想起了艄公的号子,船上的白帆……原来并不像龙应台所说“大河就是大河,稻浪就是稻浪罢了”,海风吹过来,暖暖的、甜甜的,想起一句话“既然我们共享着太平洋的风,就让它吹过所有的一切。”隔阂应该被遗忘,大河不只是一条大河,无论将来到了哪里,想起它来故土的一切都如在眼前。她流过山川河海,流过历史沟壑,流进海峡两岸每个人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