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北京大学 - 《北京大学校报》

走近海昏侯

2016-04-25     浏览(336)     (0)

海昏侯刘贺墓是中国考古发现的重要遗址之一,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本文介绍了海昏侯墓的背景、价值、出土文物以及刘贺墓的价值,同时列举了五个方面揭示了汉代高超的科学技术和器物制作水平。



海昏侯刘贺墓园区示意图 海昏侯刘贺墓园区示意图


海昏侯墓出土的铜雁鱼灯 海昏侯墓出土的铜雁鱼灯


  一、海昏县与海昏侯
汉代实行郡、国并行制度,以郡县制为主。所谓郡是指郡县,国是指封国。郡和封国同是汉初地方的高级行政区划,郡直属于中央,封国则由分封诸王统治。封国只有租税收入,国内官员任免、盐铁等都收归中央。
据文献记载,公元2年,全国郡和国的总数是103个,其中有83个郡,20个王国,1577个县(侯),海昏侯位列其中。海昏县是江西古老的县,汉代豫章郡18县之一。海昏县的地理位置大致相当于今天鄱阳湖西岸的武宁、奉新、靖安、安义和永修一带,县治在永修吴城附近。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专家考证,公元327年,豫章地震,海昏县于公元425年被废除。
如果一个县的某一块地方一旦赐给某一位侯作为封地,那么,这个县就成为侯国。侯不影响封地的行政管理,只从封地得到收入。管理他们家族事务的官员由政府指派。享受“侯国相”的尊称。
海昏侯国是刘贺于公元前63年在海昏县建立的侯国。
公元前74年8月14日,在位仅27天的汉朝第9位皇帝刘贺被废黜帝位,回到山东山阳郡,过上平民生活,食邑二千户。11年后,公元前63年(元康三年),汉宣帝下诏,骨肉之亲明而不绝,封故昌邑王刘贺为海昏侯,在海昏县建立的侯国封地,食邑四千户,是为第一代海昏侯,海昏侯国在海昏县至少延续有4代,168年历史,历代海昏侯均建有自己的墓园。历代海昏侯情况大致如下:
第一代海昏侯:刘贺,即汉废帝刘贺(公元前92年—公元前59年),史称昌邑王。汉朝第9个皇帝,也是汉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之一。
刘充国、刘奉亲尚未继承爵位即去世,海昏侯国被废10年。
第二代海昏侯:刘代宗,海昏釐侯。公元前49年5月,刘贺的另一个儿子刘代宗,被新即位的汉元帝重新封为海昏侯,即海昏釐侯。
第三代海昏侯:刘保世,为海昏原侯。是海昏釐侯刘代宗的儿子。
第四代海昏侯:刘会邑。刘保世传位给儿子刘会邑。王莽新汉时,海昏侯国被废除,刘保世被削藩贬为庶民。后来刘秀重建大汉王朝,恢复刘氏天下,刘会邑又被恢复为海昏侯。第四代海昏侯跨越西汉东汉。
二、海昏侯国考古概况
2011年开始对海昏侯墓周围方圆5平方公里的区域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古调查。2012、2013年先后发掘了1座车马坑、3座祔葬墓,解剖了2 座园门、门阙及各式墓园建筑基址,发现了墓园的排水和道路系统。2014至2015年对海昏侯主墓进行发掘。
海昏侯刘贺墓东北面为汉海昏侯国都城汉代紫金城城址,其周边为历代海昏侯的墓园区、高级贵族和平民墓葬区。紫金城分内城和外城,内城位于城区东部,为宫殿区,面积约12万平方米(约20亩)。
对墎墩山海昏侯刘贺墓园及其周边区域进行的考古调查和勘探,发现了花骨墩、祠堂岗、墎墩山、苏家山等几代海昏侯的墓园,以及数十处贵族和一般墓葬区,还有面积达3.6平方公里的海昏侯都城(紫金城)遗址。以这些遗址为核心构成的海昏侯国大遗址单元,面积达5平方公里,是我国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内涵最丰富的汉代侯国聚落遗址。
发掘陪葬真车马坑1座、祔葬墓3座、水井2座、主墓前祠堂和寝各1座、祔葬墓前祠堂2座、祔葬墓封土周围排水沟7条。
主墓前发现的祠堂、厢房,均为回廊式建筑。主墓祠堂为侯与侯夫人共享,面积超过200平方米;墓前厢房东西长约100米、南北宽约30米,体量巨大,等级很高;墓园内三个祔葬墓前均有祠堂建筑,为西汉列侯墓园考古的首次发现。
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墓园面积约4.6万平方米。墓园垣墙长达868米,有东门、北门,门外有阙。有东、西两座封土,均呈覆斗形,西为侯,东为侯夫人。
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建在墎墩山的山顶上,封土高约7米,呈覆斗形,封土下有大型夯土基座,平面呈方形。封土基座共二层,下层基座和位于其东面的侯夫人墓共用,且共用一个由寝和祠堂构成的礼制性建筑,属同茔异穴合葬。
墓室平面为“甲”字形,东西长约17.17~17.34、南北宽约17.09 ~17.15米,深约8米,其中椁室深约2米,墓道南北长约15.65~16.17、东西宽约5.92~7.22米,墓室总面积约400平方米。
墓穴内建有保存完好的、面积达400平方米的木构椁室。椁室由主椁室、回廊和甬道构成。其中主椁室与回廊之间为过道,将主椁室与回廊分隔开。甬道位于南回廊中部,其南、北两端用门与主椁室和墓道相通,东西两侧用带榫卯结构的立柱栽入椁底板,与南回廊东、西两侧部分相分隔。主槨室的门窗设计和堂与室的功能区划,是我国汉代墓葬居室化演变的活化石。
北回廊按功能区分为衣笥库、钱库、粮库、乐器库、酒具库。西回廊按功能区分为武库、文书档案库、娱乐用器库。东回廊按功能区分主要为厨具库(“食官”库)。甬道按功能区分主要为乐车库。甬道东、西两侧为车马库。
三、海昏侯墓的价值
1、揭开了墓主人的特殊身份之谜
墓主人海昏侯刘贺经历由王到帝再到侯的多重身份,在我国历史上是第一例。出土的大量带有“食官”、“脯酹”、“籍田”、“汉”、“昌邑二年造”、“昌邑九年造”、“昌邑十一年造”、“海昏侯臣贺”、“元康三年”、“元康四年”、“刘贺”等文字的漆器、青铜器、印章和木牍均指向西汉第一代海昏侯刘贺。
2、基本可以复原西汉列侯园寝和埋葬制度
南昌西汉海昏侯墓所揭示的以侯和侯夫人墓为中心的祠堂、寝、厢房和墓园墙以及道路和排水系统等各类地面建筑基址,构成了我国迄今发现布局最完整、拥有最完备祭祀体系的西汉列侯墓园,对于复原西汉列侯埋葬制度、西汉园寝制度研究价值巨大,在我国的考古学史上还是第一次。
3、物证了汉代列侯的用乐制度和车舆制度
主墓乐库内成功提取了整套乐器,包括编钟2套,编磬1套,完整的琴、瑟、排箫,以及20多件伎乐木俑等。这些器物的排列方式、悬挂特点,其他乐器的搭配组合都清晰可辨,展现了西汉列侯用乐制度的基本组合。
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发掘了一座带有真车马的陪葬坑,出土大型真车5辆,马匹20匹,即每辆车4匹马,反映了西汉列侯车舆制度,在我国南方地区尚属首次发现。
主墓的东西两侧车库内,发现了多部偶车,在甬道内还发现了十分珍贵的三马双辕彩车和模型乐车,乐车上有实用的青铜錞于和建鼓,以及四件青铜铙,完全印证了文献关于古代乐车上錞于与青铜铙和建鼓搭配组合的记载,是我国汉代乐车的首次发现。
4、再现了西汉时期高等级贵族的生活,是西汉列侯“事死如事生”的最典型标本
考古发掘出土金器、青铜器、铁器、玉器、漆木器、陶瓷器、竹编、草编、纺织品和简牍、木牍(遣策和奏章副本)等各类珍贵文物10000余件。其中漆木器约3000余件,金属文物包括青铜器(含错金银器)和铁器等约3000余件,金器378件,玉器包括宝石、玛瑙、绿松石等约500余件,简牍、木牍数千枚,陶瓷器包括漆皮陶等约500余件,还有少量纺织文物等。出土的数以万计的竹简、木牍是我国考古史上极其重大的发现,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历史、文学、艺术价值。
5、出土文物揭示了汉代高超的科学技术和器物制作水平
错金银、包金、鎏金车马器,贴金编钟、错金博山炉、金镶玉漆器等,造型丰富、装饰精美、工艺精湛,显示我国西汉时期金属手工业冶炼、焊接、镶嵌、制器方面的高超水平。
陶瓷器如早期青瓷器、陶胎漆器等、制作规整、烧制精良,釉色莹润,代表汉代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最高水准。
漆器品种多样,设计匠心独具,有竹胎、木胎、夹苎胎,使用贴金、釦银等众多技法,凸显汉代贵族对漆器制品的高度喜爱,是汉代漆器手工技艺的巅峰之作。
(此文为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徐长青研究员在北京大学的讲座整理稿,本报记者李思逸根据录音整理,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