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团的女生是不过女生节的,因为她们要去报道别的女生怎么过节。”今年女生节,记者团有人的一句感慨,戳中了很多人的泪点。在记者团,这是日常生活的写照。开学时,放下行李就去做开学报道;放假时,自己回家车票都没买,就要去打听其他人怎么回家;晚会时,别人在欣赏晚会,他们却在忙前忙后,一边想抓住最好的镜头一边怕挡着观众;跨年时,别人忙着许愿,他们在期待稿件尽快搞定,不要错过截稿时间……春夏秋冬,匆匆四年,在这样一个个令人铭记的画面中,他们经历过艰苦奋斗的岁月,体味过苦尽甘来的喜悦。四年里,他们采写了数百篇稿件,拍下了无数个美丽瞬间。那几百个铅印版面的面前是成就和赞许,背后却是辛酸和坚持。他们在这的四年里,数百篇稿件通过社会媒体从沙湖畔飞向千家万户,学校媒体影响力连续四年进入全国百强,校报迎回了全省最佳校报的奖牌,官方网站、官方微博获得了全省十佳,搭建的官方微信平台现在也正阔步前行。
所有这一切,在毕业这一刻,都会积淀成一个沉甸甸的东西,我们把它称作回忆。
李昊阳:催生小贝1.0$“我湖”就是他叫响的
本报讯(记者团 张惠芳)大学四年,李昊阳在校报和社会媒体发表多篇作品,在媒体实习也都是奔着深度调查报道而去,是一个内容创作的高手。但他想法多,点子活,想在传播渠道方面有所建树。于是,在他的策划组织和老师的支持下,愣是在记者团成立了一个新的部门———新媒体部,此后“小贝一代”应运而生。如今,已经从线上风靡到线下的“我湖”(“我们湖北大学”的简称)称呼,也是他的首创。
2014年,高校官方微博较前几年热度有所消退,官方微信尚未形成气候。李昊阳和团里的同学私下多次讨论,认为新媒体是大势所趋,建立新媒体部十分必要。
这个想法得到了宣传部老师的支持,期间提供了很多建议。通过整合现有资源,记者团新媒体部于2014年10月成立,部内分为编辑、美工、运营和技术四个组,已经是副团长的李昊阳兼任新媒体部首任部长。
新媒体部成立后,此前微博、微信的编辑和运营只由一人完成的局面得以改善,部内分工明确,形成了值班制,内容也更加精致。此后,随着小贝和biubiu拟人形象的诞生,新媒体部更是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以吴思、邹梦莉为代表的成员运营的第一代小贝开始在湖大人心中生根,大家越来越依赖官方微信,乐于跟小贝互动。李昊阳自创的“我湖”称呼,经过小贝的传播,也成为了很多师生中流行的口头禅。
如今,新媒体部人员扩展到数十人,微博粉丝超4万。尤其是官方微信平台建设取得长足进步,粉丝近2万,并在本学期基本保持每周都能进入全国百强榜单。
韩文莉:从写稿“小白”到外宣之星
本报讯(记者团 叶妞)大一刚加入记者团时,韩文莉说自己采访无从下手,找不到新闻点,她称自己是写稿“小白”。两年后,韩文莉手握70余篇作品,自己也站上了领奖台,拿到了年度“外宣之星”的奖状。
回忆起在记者团的时光,韩文莉感慨万千。“第一篇外宣来的太不容易。”开学第一天,2012级记者部所有成员几乎全都在新生报到的现场寻找新闻点。看到攒动的人头,韩文莉毫无头绪,在人群中晃了几个小时都一无所获。就在快要放弃的时候,一个老爷爷独自送孙子上学的画面吸引了她,经过反复采访、修改,韩文莉第一篇外宣作品诞生。
此后,韩文莉一发不可收拾,一有课余时间就去找新闻点,并与同在记者团的室友潘春杰结对想选题、写新闻,学校里的任何一张活动海报他们都不放过,他们合作发了多篇外宣作品。
在韩文莉看来,一个团体的氛围很重要。“永远在一个被追赶的环境下,才会比一般的人进步的快一点。”韩文莉坦言,在记者团几年,她学到的除了新闻实践的常识,还有与记者老师沟通的技巧。
渐渐地,她也开始独当一面,成为了“学姐”。当上外宣部负责人以后,韩文莉将自己和朋友手头上的所有外媒资源,整理汇总后发给了每一位记者部成员。
最激动的事是见证杂志出炉
当在印刷厂看见杂志成品的那一刻,我心中无限满足。从一名成员成长为文学社社长的四年里,我见证了文学社的每个重要时刻。每一次的文学沙龙、草坪会议以及校对校报都记忆犹新。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我们存在于这世上,踏过无数段旅程。有的曲折,有的宽阔,有的孤独,有的喜悦……”这是我第一次主编《旅行》杂志时,写在开篇的一番话,它也足以概括我在记者团里的整个生涯。我们在一起做了很多以前觉得遥不可及的事,组织了很多次成功的征文比赛和文学沙龙,感受文字的魅力,也一起克服一个个困难。
2014年5月,为了明确文学社的定位、激发文学社成员的活力、扩大文学社校园影响力,文学部整编形成了沙湖墨韵文学社,走上了新的发展轨道,对此我深感欣慰。
如今,我和2012级文学社的社员都将走向社会,经过三年时间的学习和锻炼,扎实的文字功底和协调、沟通、组织能力让我们在媒体、上市公司、国有企业的不同领域继续前行。
我的大学,我的记者团
大一在阳逻就加入了记者团,那个时候叫宣传中心。虽然人少,但成员彼此都熟悉,有家的感觉。
我写的第一篇稿子是百团大战,和子荧顶着太阳跑遍了所有社团。起初扭捏不敢开口,子荧在旁边帮我,我才逐渐开始胆大起来。采访成稿后觉得有些小骄傲。
那时经常会期待本部记者团的学长学姐回来看我们,给我讲在阳逻怎么发掘新闻点,又如何适应本部的学习生活。
后来回到本部,写稿的竞争变大,实习期大家都好拼。为了多积累稿分,实习期的我们每天在学校晃悠,找线索,努力写稿发稿。然而记者部总是有神一般的存在:李昊阳宋子荧组合一周五六篇外宣,张怡晟一个月高产几十篇新闻稿,韩文莉潘春杰不放过每一个活动海报。
很幸运大家都能帮我,我也从小记者成长为团长,从此跟人聊天张口就提记者团。
作为团长,很多事情都要去操心,有时会觉得压力大,但每次烦恼的结局都是老师和团友陪我解决,便不自觉爱这里更多一分。在我任期的那年元旦,记者团举办了首届新闻摄影展。挂展览的那天,团里的男生清早跑来帮忙。他们负责将展板绑到树上,那个时候是冬天,我就记得挂完他们的手都冻的通红,被绳子勒到发紫。我很心疼,但是他们指着络绎不绝来看展的人群,跟我说:“周团,我觉得在记者团好骄傲。”
记者团让我的大学生活有血有肉。最好的朋友、珍贵的经历、四年的成长,记者团给予的就是一个家最真诚的呵护。
李珍:记者团经历为我保研加分不少
本报讯(记者团 李舒悦)大一对摄影知识几乎一无所知,现在已经获得了“高级摄影师”资格证,成功保研至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研究所。她说,这些成长,是从在记者团拍下的几千张图片中得到的。
她是李珍,资源环境学院2012级环境工程专业学生,记者团摄影部前部长。
因为爱好摄影,李珍在大一刚刚拥有自己第一台单反相机时,就加入了记者团摄影部。李珍回忆,刚进入摄影部,拍摄技巧都不过关,每次曝光不对就会拍糊掉。“除了技术原因,还有心理原因。”李珍说,当时胆子小,每次去拍晚会或者典礼这样的大场面,她都是躲在别人身后拍,拍摄角度自然就受到了限制,基本没拍出什么好照片。
时任摄影部部长的窦岸俊发现了李珍的这个习惯,在后来一次次拍摄中鼓励她靠近拍摄主体,并尝试各个角度拍摄,通过实践锻炼画面感。后来李珍当上摄影部部长,这段经历她也会讲给新成员听,让他们少走弯路。
李珍说,在记者团的几年,她拍了不计其数的晚会和活动,照片数千张,校报和社会媒体上很多新闻图都出自她手。“很多人觉得拍照就是按一按快门,但是摄影是一个很花精力的活。”李珍说,在记者团的几年,她和小伙伴经历过日晒雨淋,为了找到更好的角度,蹲着、趴着、拧着各种拍摄姿势都有过。尤其是拍摄晚会的时候,别人都在看表演,她们只能在舞台前面蹲一排,累了就直接坐在地上,也顾不上地上脏和凉了。“拍完以后,还要进行图片整理,熬了很多次夜。”李珍说,很多次拍完照片,摄影部的小伙伴就会一起去吃宵夜,交流心得,这是工作之余的温馨时光。
随着拍摄经历的增加,李珍的摄影技术也越来越好,顺利当上了摄影部部长,还在湖北职业技能鉴定所组织的考试中脱颖而出,获颁“高级摄影师”的资格证。这两年,她受邀为很多毕业班级拍摄毕业照,其中为资源环境学院拍摄的毕业照《我们》在首届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大学生摄影大赛中获得三等奖,是湖北大学唯一获奖者。
在记者团的实践经历,不仅让李珍的实践能力变得更强,也给她的简历增添重重一笔。2015年暑假,李珍凭借全班第六的成绩获得了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的暑期夏令营的资格。笔试成绩不算拔尖的她,在面试阶段介绍了自己校园记者和摄影方面的经验后获得加分,以优异的面试成绩获得了保送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