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浙江大学 - 《浙江大学报》

创新实现经济社会效益共赢

———记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电厂锅炉多种污染物协同脱除半干法烟气净化技术”

2009-03-05    

  从理论到实验,从实验到实践,再通过实践不断完善理论和实验,机械与能源学院骆仲泱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在“电厂锅炉多种污染物协同脱除半干法烟气净化技术”这一课题上埋头钻研了十五年。2009年1月9日,在北京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这一项目荣获200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创新的脱硫技术环境污染的压力,核心技术的竞争,是骆仲泱与团队成员们着手研究锅炉污染物脱除技术的初衷。80年代末,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亟待解决电厂等重工业企业锅炉烟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卤化物、重金属和有机物等多种污染物的脱除难题。但由于当时国内没有成熟可行的技术,企业只能从国外引进相应技术,这给企业带来了沉重的成本负担。同时国际上对多种污染物控制技术的研究也刚刚起步不久,多集中在联合脱硫脱汞、联合脱硫脱硝及联合脱硫脱硝脱汞等方面,主要技术基本不够成熟,大都未实现大规模工业化应用。在这样的背景下,骆仲泱认为中国必须开发出高效、低价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脱硫技术。
  传统脱硫方法效率低、功能单一、成本高,在仔细分析了国内外的各种脱硫技术后,结合自己的创新概念和实验验证,骆仲泱和团队成员们将目光放在了半干法烟气净化技术上,多级增湿、添加剂的应用、多元组合等独特的概念让这项技术高效而经济。国外半干法脱硫技术存在的塔内液相离子反应时间过短和局部过湿的问题,这使得脱硫过程极不顺畅———过湿处飞灰容易粘壁造成通道堵塞,而在湿度不够的地方则反应速度缓慢,针对这一问题,骆仲泱和团队成员在深入研究增湿水量、级数、含湿吸收剂干燥时间与物理化学吸收反应强度间的内在规律后,提出了“多级增湿”的理念,即减少塔下部的水分,而在塔内干燥的地方加湿,这不仅减少了粘壁现象,同时提高了反应速度和效率。除此之外,他们还在脱硫剂中加入了吸湿性和氧化性的添加剂,结合多级增湿实现系统协同脱除 SO2、NOx、HCl(氯化氢)、重金属和有机物等多种污染物。
  志同道合的研究团队基于共同的兴趣与志向,骆仲泱和团队其他成员们走到了一起。事实上,早在正式进行“电厂锅炉多种污染物协同脱除半干法烟气净化技术”研究之前,骆仲泱的团队已经开始思考开发高效、低能耗的锅炉尾气除污方法,经过一次次讨论,一次次实验,思路在他们的头脑中逐渐清晰起来,模型也越来越完善。“我们并没有刻意为什么课题成立一个小组,而是我们这群人有共同的志趣,并且一直在做这方面的研究,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团队。”
  团队的力量不仅在于能化零为整,更在于在面对挫折与难题时能互相鼓励与扶持。骆仲泱坦言虽然现在这项技术已经应用于生产实践,并产生了巨大效益,但在长达十五年的研究过程中,他们遇到过好多次“坎”。他们第一台 “成果机”在多年的基础研究后投入应用,“但是开始不是非常成功,效果不好,积垢严重,我们都爬到上面进行清理。”那段时间,骆仲泱和团队成员格外忙碌,他们通过反复的实验、计算、讨论来解决实践中出现的多级增湿水分分配、效率等问题。“每次遇到大的问题,比如循环、加热、控制温度等,我们都要在一起研究,我们有分工,但我们的工作总是会有交叉与合作,很难说这个概念是谁提出来的,那个技术是谁发明的,今天的成绩也是我们所有人共同的智慧结晶。”
  经济社会效益共赢目前,这项成果已在10多个省市的推广应用110多套。脱硫率高达95.7%的水平使得企业能以最小的成本,最高的效率进行脱硫处理,既节约了开支,又保护了环境,经济社会效益达到共赢。同时,先进的多种污染物协同脱除技术又帮助企业节省了一大笔开支,推动了电厂大气污染控制行业技术的进步,加快了烟气净化设备的国产化进度,而在此前,电厂和企业对于各种烟气污染物多采用的是单独治理,设备投资高且效果不佳。
  “但是这项技术还有不足之处,我们希望能再提高脱硫率,同时像对氮氧化物和其他污染物的脱除效率也还有待提高。”骆仲泱与团队成员们并不满足于眼前的成绩,他们希望这项技术能更完善,同时,他们也还在“电厂锅炉多种污染物协同脱除”的科研之路上探索新的方向。
(学生记者 朱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