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北京大学 - 《北京大学校报》

一切源于热爱

———访北京大学工学院曹安源教授

2009-04-15     浏览(376)     (1)

曹安源是北京大学工学院特聘研究员,也是一位吉尼斯世界纪录持有者。他于2005年研制出碳纳米管刷并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称号,目前从事纳米技术及应用研究,包括纳米材料合成、组装、能源和环保方面的应用等。他勤奋用功,思维活跃,兴趣与勤奋并存,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他心怀学生,为国家培养人才,致力于团队建设。



曹安源


  在我们的校园中,有一位吉尼斯世界记录的持有者,他在 2005年研制的碳纳米管刷获得了2007年吉尼斯世界纪录——— “世界上最小的纳米管刷”(刷子毛由直径仅为30纳米的碳纳米 管组成)。他就是北京大学工学院特聘研究员曹安源教授,目前 从事纳米技术及应用研究,包括纳米材料(如碳纳米管)的合成、 组装、能源和环保方面的应用等。
  选专业机缘巧合 做学术常怀童心曹安源1996年在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本科毕业,2001年底 在清华大学机械系材料加工专业取得博士学位。曹安源选择纳 米研究是一个很偶然的经历,他本科毕业后打算攻读本专业的 硕士研究生,但是做纳米研究的吴德海老师需要一个博士研究 生,就这样导师找学生,曹安源步入了让他为之“动心”的纳米专 业。
  曹安源十分用功,总是与时间赛跑。他做研究十分有耐心, 思维很活跃,而且能够在研究中自得其乐,兴趣与勤奋并存使得 他在纳米学研究上得心应手。在他攻读博士学位的最后一年中 发表了11篇文章,几乎每个月一篇。曹安源的这种治学精神深得 吴德海老师赞许。美国仁斯里尔工学院( 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的阿加延(ajayan)教授到清华访问时,吴德海派曹安源 陪同。随着了解的加深,曹安源的研究成果深得阿加延教授看 好,并邀请他2002年至2005年在仁斯里尔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 程系做博士后。
  曹安源做实验总是怀着非常愉快的心情,从来没有觉得实 验枯燥。他经常对着显微镜看纳米材料,一看就是一个下午,没 有一点厌烦,一直到现在他还是特别喜欢做实验,他说:“我的纳 米材料长得像庄稼一样,很好看。”曹安源在美国有这样一个自 然科学基金项目:用有机物吹泡法大面积组装一维纳米材料。这 个项目的产生源于曹安源的“吹泡泡”经历,他偶然中将纳米材 料兑在树脂里,用一个环搅一搅,居然在环上 粘一层粘膜,对着这个环吹气,就会像吹肥皂 泡一样产生泡泡。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这 个泡泡里排列着很整齐的纳米材料。正是这 种对学术的热情,让他带着快乐的心情进行 科学实验,在细节中也能发现重要的研究点。 居安思危心常在 饮水思源家国情曹安源这样理解他的名字:居安思危,饮水思源。在 做学术研究时,他总能感觉到时间的紧迫性,他常说: “做实验一个月没有进展,马上就落后了;半年没有进 展,就被人遗忘了。”正是这样的时间观鞭策着他,他作 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纳米领域的高水平期刊上发 表过多篇纳米研究的学术论文,研究成果被欧洲和美国 媒体广泛报道。
  提到曹安源归国的原因,就与饮水思源分不开了。 曹安源从出国时就决定以后一定要回来。在国外,曹安 源承担了两个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但是当他得 知自己可以归国时,就把这两个项目毅然决然地退掉 了。2005年至2008年,曹安源在夏威夷大学机械工程系 任助理教授,他很受同事欢迎,对于他的离去大家都很 不舍。在他还不确定能否回北大做教授的时候,就和夏 威夷大学的主任说自己要回家了。主任很真诚地挽留 他,他说:“我这是回家啊,不是跳槽。回去后我们还可以 有很多合作,让北大的学生和夏威夷大学的学生进行交 流与学习也很值得期待。”提到国内的发展环境,曹安源 说:“尽管我们国家在纳米技术上发展得或许还不够好, 但正是这种情况才最需要她的儿女,需要我们为她做出 贡献。”
  为人师心怀学生 做研究不问条件曹安源在夏威夷大学任助理教授期间,每次课前他都 会用大量的时间备课。他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对于研究 生的“神奇”想法也给予高度关注,因此深受学生欢迎。每学 期结束时,学生会给老师评分,曹安源的分数被当时的系主 任称为“远高于各位教授的平均分”。这使夏威夷大学几乎 所有的教授都对这位年轻的中国学者刮目相看。独特的亲 和力加上他卓越的研究成果,使曹安源获得了2008年美国 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教授奖。
  曹安源归国的最大愿望是培养一批研究生。他一路走 来遇到很多优秀的同窗以及中国学者,纳米领域很多文章 的第一作者都是中国学生。中国学生踏实上进、勤奋进取的 精神让他感动,因此,曹安源把很多精力都花在对研究生的 指导上,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
  曹安源来北大工作,适逢北大工学院成立4年,先进材 料与纳米技术系也在创建初期,大家向着同样的方向而奋 斗的团队氛围让他感到轻松、有动力。同时,他与清华大学 机械系及化工系也保持着密切的合作。他笑称:“自己来北 大是多么正确,这样就可以拥有北大、清华两种资源,还可 以帮帮以前的导师,指导两三个研究生,这样的生活多么充 实而有意义。” (刘志红)